廣東山葡萄o | |||||||||||||||||||||
|
‧中文名稱: |
廣東山葡萄 |
‧英文名稱: | Canton Ampelopsis |
‧學名: |
Ampelopsis
cantoniensis
(Hook. & Arn.) Planchon. Ampelopsis cantoniensis (Hook. & Arn.) Planch. var. cantoniensis Cissus cantoniensis Hook. & Arn. |
‧科名: |
葡萄科(Vitaceae)山葡萄屬(Ampelopsis) |
‧別名: |
廣東蛇葡萄(植物分類學報),田浦茶(廣東),粵蛇葡萄(廣州植物志) ,粵山葡萄、紅骨山葡萄、紅莖山葡萄、赤枝山葡萄、赤山葡萄、紅血絲、牛牽絲 |
‧原產地: | 亞洲亞熱帶至暖帶南部之中國大陸南部,印度、寮國、印尼、馬來西亞、琉球、日本。 |
‧分佈: | 台灣全境山麓至低海拔山區之山坡灌叢中;台北、新竹、苗栗、南投均有生產。 |
‧用途: | 1. 藥用:青熱利濕。具消炎解毒,怯瘀消腫,立濕止痛,清暑熱之效。主治風濕關節痛,骨髓炎,急性淋巴結炎,急性乳腺炎,肝炎,小兒驚風,小便不利,濕疹。性味:全株:甘、微苦、涼。效用:根或全株:解毒消炎,袪瘀消腫,利濕止痛,消暑熱。治風濕關節痛,骨髓炎,淋巴結炎,肝炎,跌打損傷,濕疹。 |
‧莖: | 大藤本,全株光滑;莖粗壯,小枝常帶赤紅色,卷鬚粗壯,綠色,先端有分叉,卷鬚前端不具盤狀附著器。 |
‧葉: |
一至二回羽狀複葉葉,長 10~20 公分,互生;一回羽狀複葉具小葉 3~5 枚;二回羽狀複葉之上部羽片具單一小葉,下部羽片具小葉 3~5 枚;小葉具短柄或無柄,小葉片長 2~8 公分,寬 1~4 公分,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葉尖突尖,葉基鈍或心形,葉緣為粗齒緣,紙質;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葉面深綠,葉背蒼白色;葉柄長 4~7 公分,小葉柄長 1~1.5 公分;秋冬之季,葉色變紅,再轉紅褐色或暗紅。 |
‧花: |
花多數,兩性,小形,綠色或黃綠色,開放時徑 0.4~0.5 公分,與葉對生,呈聚繖花序,然後再由聚繖花序排列呈繖房花序狀;花序長 5~9 公分,具有分岐,光滑無毛;花柄長 0.6~0.9 公分,綠色,光滑無毛;花萼先端近似截斷狀;花瓣 5 枚,卵形,長 0.4~0.5 公分,先端鈍,展開;雄蕊 5 枚,花絲細長,光滑無毛;花盤杯狀,全緣,僅基部與子房合生;子房 2 室,花柱纖細,錐尖形,胚珠每室 2 枚。花期 4~8 月。 |
‧果實: | 果實為漿果,球形,徑約 0.5 公分,倒卵狀球形,成熟時紫黑色,內含種子 1 至 2 粒。果期秋季。 |
‧特性: |
落葉性木質藤本,全體無毛;莖粗壯,小枝常帶赤紅色,具卷鬚,卷鬚前端不具盤狀附著器。葉互生,基部具相對粗壯卷鬚,一 回羽狀複葉,小葉 3~5 枚,偶近二回羽狀複葉即最下一對小葉復出 3 小葉,小葉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大小不一,長 3~8 公分,寬 2~6 公分,基部鈍圓形或闊楔形,不明顯鈍鋸齒緣,葉面深綠,葉背蒼白色;秋冬之季,葉色變紅,再轉紅褐色或暗紅。花兩性,與葉對生,排列成 3~4 回雙歧的聚繖花序,花小形,長約 0.2 公分;萼邊緣不分裂;花瓣 5 枚,展開,頂端鈍形,花盤杯狀,僅基部與子房合生;子房 2 室,花柱纖細,錐尖形,胚珠每室 2 枚。果實為球形漿果,熟時深色變為紫黑色,內含種子 1 至 2 粒。花期春、夏間。果期秋季。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36001020 廣東山葡萄 |
‧拍攝地點: | 三義鄉三角山步道路旁(94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