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自然實驗室

TNL.org.tw

民族植物隨筆12

文殊蘭Crinum asiaticum L. var. sinicum (Roxb. ex Herb.) Baker

文殊蘭為多年生粗狀草本,鱗莖圓柱形,葉帶狀披針形,花莖直立,傘形花序,花白色,花后果序彎垂于地面。原產於熱帶亞洲,濱海地區或河旁沙地以及山澗林下陰濕地,為典型的海漂植物之一。在中國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島等地。

文殊蘭又稱羅裙帶、水笑草、裙帶草、郁蕉、郁金葉、海帶七、腰帶七、秦瓊劍、牛黃傘、千層喜、文蘭樹、扁擔葉、海蕉、裹腳葉、裹腳蓮、朱蘭葉、海蕉、白花石蒜、允水蕉、翠堤花、文珠蘭、水蕉。林林總總的俗名,其代表意義是植物與人類的關係。不同區域的住民,對植物的觀察有其特別的觀點。

文殊蘭英文名稱為Poison bulb,是指「有毒的鱗莖」。其全草和鱗莖均含石蒜鹼(Lyco•rine)、多花水仙鹼(Tazettine)等多種生物鹼。中毒時會引起腹部疼痛,先便秘,後劇烈下瀉,脈搏增速,呼吸不整,體溫上升;大量誤食將引起神經系統麻痺而死。

在台灣原住民中,阿美族人稱文殊蘭為vakong,花蓮縣豐濱鄉原以vakong為名,後來譯音為「貓公」,再改為豐濱。是因為當地豐濱溪岸及豐濱海岸有大量的文殊蘭繁生。

蘭嶼島上的雅美族人亦稱文殊蘭為vakong,意思是指「白紙」。因其白色的假莖,撕下來像一張張的紙,當一群人要到海邊捕魚時,雅美族人將其撕下,綁在繩子上,形成長串,再將文珠蘭撕成細長條,底部再綁上石頭或鐵塊,使其垂入水中,上下晃動,帶著鱗光的白色怪物,就成了最便驅趕魚群入網的利器了。 

早期雅美族人的曆法中,有個燒石灰月,老人家到海邊以硨磲蛤等貝類,用陶鍋加以燒熔,之後並以文殊蘭的葉片包住陶鍋,以減緩溫度下降,使燒出來的石灰,成為搭配檳榔及荖藤一起嚼食的美食。 
排灣族人稱之為livakong;li是指稱事物的發語詞。其用途則與平埔族人,綠島人及卑南族人的用途相同,都是用來做為地界的指標植物。耐旱、耐痟、耐鹽霧的特性,加上其植株頂多一公尺高,不致影響作物的成長。判定地界只要找到最粗的假莖,就可以知道確切的位置,況且白色的繖形花序,是庭園佈置的良好觀賞花卉,也是海岸地區良好的防風定沙植物。一舉數得的特性,成了各族群地界植物的最佳選擇。

《全國中草藥匯編》裡記載,文殊蘭的性味辛、涼、有小毒。可以用來行血散瘀,消腫止痛。咽喉炎,跌打損傷,癰癤腫毒,蛇咬傷。以葉和鱗莖鮮品入藥,搗爛敷患處,治療閉合性骨折,軟組織損傷。

不只漢人用它來入藥,排灣族、阿美族亦以文殊蘭治刀傷、蛇咬傷及消腫止痛,可見傳統的醫療智慧,在當地住民與植物長期互動下,會累積一些經驗,有助於現代生化科技的發展,同時可以減省生化廠家大海撈針盲目搜尋的成本。


本站所有資料均屬原作者所有,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引用。若有使用上的需求,請與原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