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 | |||||||||||||||||||||
|
‧中文名稱: | 檳榔 |
‧英文名稱: |
Betel Palm、Areca Nut |
‧學 名: | Areca
catechu
Linn. Areca catechu Li. Areca catechu Willd. Areca hortensis Lour. |
‧科 名: | 棕櫚科(Arecaceae)檳榔屬(Areca) |
‧別 名: |
檳榔(通稱),檳榔子(名醫別錄,本草綱目)、大腹子(開寶本草)、賓門(廣東)、橄欖子(福建)、青仔(臺灣)、菁仔子、菁仔叢、檳榔王、大腹檳榔、仁頻、賓門、賓門藥餞、白檳榔、橄欖子、洗瘴丹、寧極、大白檳、花檳榔、雞心檳榔、檳榔玉、榔玉、大白、檳榔仁、菁仔(台) |
‧原產地: | 原產熱帶亞洲之馬來西亞及菲律賓。 |
‧分布: | 檳榔是台灣中南部山坡地特有作物之一。 |
‧用途: | 1.食用:ㄅ.嗜好品:嫩果可實用,台灣路邊攤賣的檳榔即是以檳榔的果實對開剖切,內夾以貝灰、石灰、荖花,外裹荖藤葉,供咀嚼,食用者極多,被稱為台灣口香糖。ㄆ.檳榔筍是上好的食材,稱半天筍。2.枝幹可作建材用。3.藥用:性味:種子:苦、辛、溫;果皮:辛、微溫;花:淡。效用:種子:殺蟲消積,降氣,行氣,截瘧。治薑片蟲、蛔蟲,食積,脘腹脹痛,痢疾,瘧疾,水腫,腳氣;果皮:形水下氣,寬中。治脘腹脹滿,泄瀉,水腫,小便淋痛不利,惡阻脹悶;花:健胃,止渴;果實:驅絛蟲,為眼科縮朣藥。 |
‧莖: | 喬木,樹幹通直不分枝,細長圓柱形,高約 12~18 公尺,莖直徑約 10~15 公分,葉柄脫落後具明顯的環紋,在原產地可高達 30 公尺,徑達 30 公分。 |
‧葉: | 葉 6~9 枚叢生於莖的頂端,葉廓呈倒三角形;羽狀複葉 ,長 1~1.5 公尺,光滑;小葉數約 40,披針狀線形或線形,長 30~70 公分,寬 2.5~6 公分,下部較狹,先端小葉癒合,不規則分裂;葉柄橫斷面 3 稜形,葉鞘圓筒狀,長約 60 公分,包圍幼幹。 |
‧花: | 肉穗花序自葉鞘下部抽出,每樹著生 3~4 穗,初時在蕾中全體包藏於篦形之佛燄苞內;總花梗粗短扁平,小花梗細長,多分枝,下垂;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形,密生於小梗先端,白色,有芳香,以晨昏之際最濃郁;內外兩輪花被各有 3 片,外輪較小長僅約 0.1 公分,雄蕊 6 枚,中具退化雌蕊;雌花較大形,著生於小花梗基部,萼片 3 枚,外花被 3 片,綠色,長約 1.2 公分,廣卵形,內花被 3 片,色淡,長約 1.3 公分,廣卵形,先端短尖,內外花被均宿存,雌蕊 1 枚,三角錐形,柱頭 3 裂,子房肥大,退化雄蕊 6 枚,聚生或缺如。 |
‧果實: | 核果卵狀橢圓形,聚集叢生,長 4~5 公分,徑 2.5~3.5 公分,外果皮薄,中果皮白色,富纖維質,未成熟之嫩果外果皮呈綠色,中果皮白色,富纖維質,內果皮為核,內藏仁肉及水分;成熟後轉為黃或橙黃色,內果皮為硬核,穀白色,亦為纖維質,內藏胚乳(仁)一枚,橫斷面現深褐色大理石紋。 |
‧特徵: | 檳榔屬檳榔為棕櫚科喬木,高 12~18 公尺,不分枝,葉脫落後形成明顯的環紋。葉在頂端叢生;羽狀複葉,長 1.3~2 公尺 ,光滑,葉軸 3 稜形,小葉披針狀線形或線形,長 30~70 公分,寬 2.5~6 公分,基部較狹,先端小葉愈合,有不規則分裂。花序著生於最下一葉的葉基部,有佛焰苞狀大苞片,長倒卵形,長達 40 公分,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數,無柄,緊貼分枝上部,通常單生,很少對生,花萼 3,厚而細小,花瓣 3,卵狀長圓形,長 0.05~0.6 公分,雄蕊 6,花絲短小,花葯基著,退化雌蕊 3,絲狀;雌花較大而少,無柄,著生於花序軸或分枝基部,花萼 3,長圓狀卵形,長 1.2~1.5 公分。核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 5~6 公分,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時橙紅色。年 2 次開花,花期 3~8 月,冬花不果。果期 12 月至翌年 6 月。栽培:種子繁殖,樹齡 4 年開花,花後 8 個月成熟,結果盛期 10~30 年,每年 1~4 月成熟;在台灣每株每年結果約 200~250 粒。ps:《本草綱目》形容檳榔的功效:「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飢能使之飽,飽能使之飢。」。因為貨車司機經常長途開車,為了提神,因此特別愛嚼檳榔。蚵仔煎的身世-曹銘宗-城邦讀書花園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629002010
檳榔 |
‧拍攝地點: | 后里鄉公館村安眉路路邊(91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