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蕨 | |||||||||||||||||||||
|
‧中文名稱: |
烏蕨 更多烏蕨 |
‧英文名稱: | Common Wedgelet Fern |
‧學名: |
Sphenomeris
chusana
(L.) Copel. Adiantum chusanum L. Odontosoria chinensis (L.) J. Sm. Stenoloma chusanum (L.) Ching 烏蕨 |
‧科名: |
陵齒蕨科(Lindsaeaceae)烏蕨屬Sphenomeris) |
‧別名: |
烏蕨,烏韭、烏韮、土川連、土川黃連、本川連、山雞爪、鳳尾連、鳳尾筆、硬枝水雞爪、水雞爪(臺灣),土黃連(福建),野黃連(峨眉),雪仙草(江西),小雞尾草(浙江),大葉金花草(廣西),大金花草、蜢蚱參(雲南)、青蕨、小雞尾草、細葉狼箕、細葉鳳凰尾、石衣、石花、石馬騣、石髮 |
‧原產地: | 亞洲熱帶地區之中國大陸南部、日本、喜馬拉雅山區、印度、菲律賓、東南亞、馬達加斯加。 |
‧分佈: | 適合生長的範圍廣,於海拔 200~1,900 公尺間的山坡地、田邊、路旁、溪溝、林下等地均可生長;台灣全境山麓陰涼處或山地路旁皆有分布。 |
‧用途: | 1.觀賞:葉柄細長下垂,葉面指狀二叉分枝,典雅可愛,為優良觀賞蕨類植物。 2.藥用:性味:全草及根莖:微苦、澀、寒。效用:全草:清熱利尿,止血生肌,消炎,解毒,收斂,清心火。治腸炎,痢疾,肝炎,感冒發熱,咳嗽,痔瘡,跌打損傷。3.食用:全草可解熱、止痢、解毒,葉可代茶飲用,意可作為野外求生植物。 |
‧莖: | 草本,株高 20~80 公分,根莖質硬而短,短匍匐狀,密生赤褐色鑽狀鱗片。 |
‧葉: |
二回至三回羽狀複葉,葉密集呈叢生狀;乾後變為黑褐色;葉柄長 10~40 公分,禾稈色或帶紫紅色,光滑,直立或斜向;葉片近革質,3~4 回羽狀分裂,披針形,長 20~40 公分,寬 5~12 公分,下部羽片卵狀披針形斜展,長 5~10 公分,寬 2~5 公分;小羽片長約 0.8 公分、寬約 0.5 公分、具2~3 深裂、矩圓形或披針形,最末裂片楔形,先端截形,具細牙齒,基部下延楔形,背面葉脈明顯,2 叉狀分枝。 |
‧花: |
|
‧果實: | 孢子囊群著生於末裂片近葉緣處,每小裂片 1~2 個,每一孢膜基部具 1~3 條脈,孢子囊群蓋灰棕色,半杯形,開口朝外。 |
‧特性: |
多年原生草本蕨類植物;根莖短匍匐狀,密生赤褐色鑽狀鱗片。葉披針形至卵圓形,叢生;葉子呈三到四回的羽狀分裂,最下羽片略短;葉柄長,禾稈色;革質,葉緣有小牙齒或細裂;裂片成楔形,葉脈二叉分支。孢子囊群頂生於末裂片至葉緣處,每一孢膜基部具 1~3 條脈,囊群蓋顏色灰棕色,呈半杯形,向外開裂。烏蕨之根莖狀如黃連,為民間治腸炎,痢疾,腹痛之著名藥材,故有土川連、本川連、鳳尾連之名,並偽充黃連使用(邱年永)。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16002020 烏蕨 |
‧拍攝地點: |
東勢林場步道旁(100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