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面馬 | |||||||||||||||||||||
|
‧中文名稱: | 烏面馬 更多烏面馬 |
‧英文名稱: | Ceylon Leadword |
‧學 名: | Plumbago zeylanica L. |
‧科 名: | 藍雪科(Plumbaginaceae)藍雪屬(Plumbago) |
‧別 名: | 白花丹(通稱),白花藤(唐本草),烏面馬(臺灣),白花謝三娘、天山娘、一見不消(海南),照藥、耳丁藤、猛老虎(廣西),白花金絲岩陀、白花九股牛(雲南)、白皂藥(四川),白雪花、山波苓、照藥根子、一見消、黑面馬、火靈丹、假茉莉、猛老虎、白花岩陀、錫蘭藍雪、小雞髻、百花藤 |
‧原產地: | 印度、斯里蘭卡,1645 年荷蘭人引入台灣。 |
‧分布: | 台灣全島低海拔灌叢及草原;澎湖亦有。 |
‧用 途: | 1.蝴蝶幼蟲食草:烏面馬是角紋小灰蝶食草。2.觀賞用:像茉莉花,半蔓性,常被種為庭園植栽,作觀賞用。3.藥用:性味:辛、苦、溫,有毒。效用:根或全草:祛風止痛,活血散瘀,通經,殺蟲。治風濕性關節炎,經閉,心胃氣痛,肝脾腫大,血瘀經閉,跌打損傷,惡毒腫瘡,疥癬,毒蛇咬傷。葉:外用:治跌打腫痛,扭挫傷,體癬。 |
‧莖: | 莖多分枝,有細稜,節上帶紅色,光滑無毛,高 2~3 公尺。 |
‧葉: | 葉互生,葉柄基部擴大而抱莖;葉片紙質,矩圓狀卵形至卵形,長 4~10 公分,寬 1.5~5 公分,具明顯側脈,基部具 2 早落性耳狀物;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漸窄,全緣或微波狀,無毛。 |
‧花: | 穗狀花序頂生,長 5~25 公分;花萼管狀,長約 1 公分,具 5 稜,密被長腺毛,具黏性腺體,有粘性;花冠高腳碟狀,白色或白而略帶藍色,花冠管纖弱,裂片 5,廣展;雄蕊 5,與花冠分離。花期夏季。 |
‧果: | 蒴果膜質,蓋裂,呈長橢圓形。果期秋至冬間 。 |
‧特徵: | 多年生半蔓性亞灌木,莖多分枝,有細稜,節上帶紅色,光滑無毛,高 2~3 公尺。葉互生,葉柄基部擴大而抱莖;葉片紙質,矩圓狀卵形至卵形,長 4~10 公分,寬 1.5~5 公分,具明顯側脈,基部具 2 早落性耳狀物;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漸窄,全緣或微波狀,無毛。夏季開花,穗狀花序頂生,長 5~25 公分;花萼管狀,長約 1 公分,具 5 稜,密被長腺毛,具黏性腺體,有粘性;花冠高腳碟狀,白色或白而略帶藍色,花冠管纖弱,裂片 5,廣展;雄蕊 5,與花冠分離。蒴果膜質,蓋裂,呈長橢圓形。 葉根有毒,夏季開花;果期秋至冬間 。喜溫暖和陰濕環境,怕霜凍。 |
‧更多資料: | https://plant.tesri.gov.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06003030
烏面馬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圖鑑(2) 152白花藤 p172 台北南天書局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272烏面馬 p 1136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60(1) 卷 004 頁 PDF 白花丹 https://baike.baidu.com/item/白花丹/2984632 白花丹 https://www.nmns.edu.tw/flowers/2010/winter/11-02/ 烏面馬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白花藤 92年10月363頁 |
‧拍攝地點: | 台中市東勢區東勢林場(96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