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小蘗 | |||||||||||||||||||||
玉山主峰下的玉山小蘗 玉山小蘗-花 | |||||||||||||||||||||
|
‧中文名稱: | 玉山小蘗 更多玉山小蘗 |
‧英文名稱: | Yushan Barberry |
‧學 名: | Berberis morrisonensis Hayata |
‧科 名: | 小蘗科(Berberidaceae)小蘗屬(Berberis) |
‧別 名: | 玉山小蘗,赤果小蘗、紅果小蘗 |
‧原產地: | 臺灣。 |
‧分布: | 台灣中央山脈 3,000 公尺以上山區。 |
‧用 途: | 1.觀賞價值極高之植物。2.藥用:葉可治蛇毒;將葉搗碎後塗抹於傷患處,能減輕蛇毒的傷害。根、莖含有小蘗鹼及棕櫚鹼,可供藥用。性味:全株:苦、寒。效用:全株:清熱解毒。臺灣民間代黃芩用。 |
‧莖: | 落葉灌木 ,高度可達 1~2 公尺;小枝多且長 ,有三出的銳刺 ,刺長 1~1.5 公分。 |
‧葉: | 葉為單生、互生 ,略呈叢生狀 ,為倒卵形至倒卵舌形 ,長 1~3 公分 ,寬 0.5~1 公分 ,先端圓鈍 ,有刺狀尖突;基部狹長 ,為厚膜質或紙質 ,邊緣有稀疏的銳鋸齒;葉脈不論是主脈或側脈 ,均在葉上表 ,背二面隆起;葉柄短 ,長 0.2~0.4 公分 。 |
‧花: | 短圓錐花序具 5~10 朵花,緊密,長 1~2.5 公分,近無總梗;花單生 ,鮮黃色 ;花梗長 2~3 公分 ,細長並下垂;苞片稍長於花梗;小苞片卵形,先端急尖,長約 0.1 公分;花萼離生 ,萼片 2 輪,外萼片長約 0.25 公分,寬約 0.18 公分,內萼片長約0.5~0.6 公分,寬約 0.5 公分,兩者均為長橢圓狀橢圓形或倒卵形 ,先端圓且呈 2 裂;花瓣倒卵形,長約 0.35 公分,寬約 0.2 公分,先端缺裂,基部縊縮呈爪,具 2 枚長圓形腺體;雄蕊長 0.2~0.25 公分,藥隔延伸,先端鈍;花柱短或近似無;胚珠 2 枚,近無柄;花期在六月中旬或七月中旬。 |
‧果實: | 果實為漿果 ,3 枚叢生於一處 ,呈球狀橢圓形 ,首尾兩端均鈍;成熟時為紅色 ,徑約 1~1.2 公分;種子 4~5 枚,表面光滑 ,呈深紅色 ,長約 0.4 公分。 |
‧特徵: | 玉山小蘗為特產台灣高海拔森林界線的林緣或高山矮盤灌叢帶或岩屑地的小蘗科落葉灌木,屬於中性而略偏向陰性的植物,是小蘗屬中分布海拔最高者;喜生長於具有薄薄土壤的峰頂上,以東向、東北向為最多。高度可達 1~2 公尺;小枝多且長,有三出的銳刺,刺長 1~1.5 公分;葉為單生、互生,略呈叢生狀,為倒卵形至倒卵舌形,長 1~3公分,寬 0.5~1 公分,先端圓鈍,有刺狀尖突;基部狹長,為厚膜質或紙質,邊緣有稀疏的銳鋸齒;葉脈不論是主脈或側脈,均在葉上表,背二面隆起;葉柄短,長 0.2~0.4 公分。花單生,鮮黃色,張開且下垂;花梗長 2~3 公分,細長並下垂;花萼離生,為長橢圓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 0.5~0.6 公分,先端圓且呈 2 裂,花柱短或近似無;花期在六月中旬或七月中旬,花開時甚為壯觀,整棵樹枝上都開滿了黃色的花朵,連根、材質都呈黃色。果實為漿果,3 枚叢生於一處,呈球狀橢圓形,首尾兩端均鈍;成熟時為紅色,徑約 1~1.2 公分;種子 4~5 枚,表面光滑,呈深紅色,長約 0.4 公分。秋冬之際,綠葉逐漸轉紅,配上鮮紅的成熟果實,令人驚豔。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37001060 玉山小蘗 |
‧拍攝地點: | 雪山東峰到369山莊間步道旁(950702);合歡山合歡東峰(980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