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苦柱

白苦柱00.JPG
白苦柱00
白苦柱02.JPG
白苦柱02
白苦柱05.JPG
白苦柱05
白苦柱06.JPG
白苦柱06
白苦柱-果序00.JPG
白苦柱-果序00
白苦柱-果序02.JPG
白苦柱-果序02
白苦柱-果序03.JPG
白苦柱-果序03
白苦柱-果序05.JPG
白苦柱-果序05
白苦柱-莖節01.JPG
白苦柱-莖節01
白苦柱-莖節02.JPG
白苦柱-莖節02
白苦柱-莖節04.JPG
白苦柱-莖節04
白苦柱-莖節05.JPG
白苦柱-莖節05
白苦柱-葉正01.JPG
白苦柱-葉正01
白苦柱-葉正02.JPG
白苦柱-葉正02
白苦柱-葉正05.JPG
白苦柱-葉正05
白苦柱-葉序00.JPG
白苦柱-葉序00
白苦柱-葉抱莖0.JPG
白苦柱-葉抱莖0
白苦柱-葉背02.JPG
白苦柱-葉背02
白苦柱-葉背03.JPG
白苦柱-葉背03
白苦柱-種子01.JPG
白苦柱-種子01
白苦柱-種子02.JPG
白苦柱-種子02

中文名稱:

白苦柱                                               更多白苦柱

英文名稱:

學名:

Polygonum lanatum Roxb.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 var. lanatum (Roxb.) Stew.

科名:

蓼科(Polygonaceae)蓼屬(Polygonum)

別名:

苦柱仔、白苦柱仔、密毛酸模葉蓼、綿毛葉酸模

原產地

中國的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份,印度北部、不丹、緬甸、馬來西亞台灣。

分佈:

常見生長於中南部靠海的水田,田邊,荒地旁,濕地,菜園,水溝,路邊或低濕地。
用途: 1.鄉下都用來作雞鴨鵝的飼料。2.藥用:性味:全草:辛、甘、微溫。效用:全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活血。痔瘡瘍腫痛,腹瀉,痢疾,濕疹,疳積,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瘰癧,腫瘍;外用搗敷腫毒。果實為利尿藥,主治水腫和瘡毒;用鮮莖葉混食鹽後搗汁,治霍亂和日射病有效;外用可敷治瘡腫和蛇毒;全草可製土農藥;種子含澱粉。
莖: 草本,高 30~90 公分,莖直立,略帶紅色,多分枝,節膨大,全株密被白色綿毛。

葉:

單葉,互生;葉片長 7~15 公分,寬 1.5~4 公分,披針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或急尖,葉基楔形,先端光滑,下方被毛,表面綠色,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點,兩面沿主脈及葉緣有伏生的粗伏毛,全緣;葉柄短,具短硬伏毛;托葉鞘筒狀,長 1.5~3 公分,膜質,淡褐色,膜質,無毛,具多數脈,頂端截形,無緣毛,有時具短緣毛。

花:

總狀花序呈穗狀,頂生或腋生,直立或彎曲,花密生,通常由數個花穗再組成圓錐狀,花序梗被腺體;苞片漏斗狀,邊緣具稀疏短緣毛;花穗纖細,長 3~5 公分或偶長達 10 公分以上;花被長 0.25~0.3 公分,粉紅色、白色或綠色,4~5 裂;花被片橢圓形,外面兩面較大,脈粗壯,頂端叉分,外彎;雄蕊通常 6 枚;花柱 2 裂,向外彎曲。花期 6~8 月。
實: 果實為堅果,長 0.11~0.2 公分,長橢圓形或卵形,兩側內凹,棕黑色,成熟時表面具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果期 7~9 月。

特性:

一年生草本,莖光滑,常具紅色斑點;節膨大,全株密被白色綿毛。葉披針形,具腺點,中脈及葉緣具短毛,老葉下表面常具白色綿毛。葉鞘呈管狀,不具或具極短緣毛。花序分枝穗狀,常彎曲下垂,花綠白色或綠粉紅色,單被;花萼四裂,脈顯著。花被宿存,瘦果包藏於肉質花萼中,扁圓形,熟時呈褐色棕黑色,成熟時表面具光澤。萼片多汁可食。白苦柱散生於全台灣溼地、荒野、耕地與路邊等全島低海拔地區,尤其是秋冬季節。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17005140 白苦柱
鄭武燦 編著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163早苗蓼 p1082(參考)

中國植物誌 第 25(1) 卷 024 頁 PDF 密毛酸模葉蓼
https://baike.baidu.com/item/密毛酸模葉蓼 密毛酸模葉蓼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早苗蓼 92年10月180頁(參考)

‧拍攝地點 台中市后里區公館里尾社莊電火溪旁(1001107)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