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樹

筆筒樹00.jpg
筆筒樹00
筆筒樹01.jpg
筆筒樹01
筆筒樹07.jpg
筆筒樹07
筆筒樹08.jpg
筆筒樹08
筆筒樹-莖02.jpg
筆筒樹-莖02
筆筒樹-莖皮03.jpg
筆筒樹-莖皮03
筆筒樹-莖皮05.jpg
筆筒樹-莖皮05
筆筒樹-嫩芽09.jpg
筆筒樹-嫩芽09
筆筒樹-嫩芽17.jpg
筆筒樹-嫩芽17
筆筒樹-幼葉02.jpg
筆筒樹-幼葉02
筆筒樹-幼葉13.jpg
筆筒樹-幼葉13
筆筒樹-幼葉17.jpg
筆筒樹-幼葉17
筆筒樹-葉痕02.JPG
筆筒樹-葉痕02
筆筒樹-葉痕10.JPG
筆筒樹-葉痕10
筆筒樹-葉06.jpg
筆筒樹-葉06
筆筒樹-葉07.jpg
筆筒樹-葉07
筆筒樹-葉08.jpg
筆筒樹-葉08
筆筒樹-鱗片02.jpg
筆筒樹-鱗片02
筆筒樹-嫩芽鱗片1.jpg
筆筒樹-嫩芽鱗片1
筆筒樹-孢子02.jpg
筆筒樹-孢子02
筆筒樹-孢子03.jpg
筆筒樹-孢子03
中文名稱: 筆筒樹                                         更多筆筒樹
英文名稱: Common Free Ferm
學 名: Cyathea lepifera (Hook.) Copel.
Alsophila lepifera J. Sm. ex Hook.
Alsophila pustulosa Christ
Sphaeropteris lepifera (Hook.) Tryon (
筆筒樹-中國植物誌)
Cyathea lepifera (Hook.) Copel.
 
科 名: 桫欏科(Cyatheaceae)桫欏屬(Cyathea)
別 名: 筆筒樹,蛇木、蛇木桫欏、山大人、山棕蕨、蘭盆筆筒樹
原產地: 臺灣、南中國、琉球、菲律賓。
分布: 臺灣全境山麓至 1,000 公尺之山谷及陰濕地矮林中。
用 途: 1. 食用:莖幹上端的髓心柔嫩可食,是重造的野外求生食物。2. 莖幹下半部有層層的氣生根。這些氣生根削下之後稱為蛇木,常被用來栽培蘭花。3. 早期,筆筒樹的樹幹有時也被用來做便橋或工寮的支架。4. 藥用:性味:莖上部幼嫩部分:苦、平。效用:莖上部幼嫩部分:消腫退癢。治乳癰,瘡癤,疔瘡,無名腫毒。筆筒樹的莖與芽有清熱散瘀、收斂止血、解毒殺蟲的功用,在中醫裡主治驅蟯蟲、血崩、便血、肺勞等症狀。
莖: 莖直立,高約 5 公尺,最高可達 12 公尺,直徑約 20 公分,密被氣生根,有時氣生根層可達 50 公分。
葉: 三回羽狀複葉,螺旋狀排列, 叢生於莖幹頂端成傘狀;葉柄粗長 40~100 公分,徑 4~7 公分,上部呈綠色,基部轉紫褐色並密被金黃色鱗片;葉片長 200~400 公分,寬 80~180 公分,羽片長 50~80 公分,寬 16~20 公分,16~30 對,小羽片長 8~15 公分,寬 1~2 公分,羽狀深裂,裂片長 0.5~1 公分,寬 0.2~0.3 公分,全緣,小羽軸腹面被白色、透明鱗片,鱗片之兩邊及前端有剛毛;小脈二歧,游離。幼葉密被金黃色鱗片,老葉枝萎後不留幹上,留下清楚葉痕。
‧花: 不開花。
果: 孢子囊堆著生在葉脈的下表面分歧小脈之基部,無孢膜。
特徵: 筆筒樹為大型樹蕨類桫欏科、樹蕨屬植物,不開花,沒有果實與種子,以孢子繁殖。常在山坡凹入處或較潮濕地,樹冠挺出,甚是優美。莖幹高約 5 公尺,最高可達 12 公尺,直徑約 20 公分。葉為三回羽狀複葉,葉背灰白色,叢生於莖幹頂端,葉柄粗,幼芽外部佈滿了金黃色的鱗片,叢生幹頂成傘狀。
其他: 老葉順次脫落後會在莖幹上留下橢圓形葉痕,莖幹上半部去髓乾燥後可作為筆筒,因表面遺有美麗的葉痕,混然天成,美觀耐用,這便是筆筒樹得名的由來。一般而言,筆筒樹只生長於潮濕陰暗的原始森林中。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14001030 筆筒樹
郭城孟 蕨類圖鑑 遠流台灣館 編 2005年11月
筆筒樹 108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2) 4.筆筒樹 p4 台北南天書局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111筆筒樹 p56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6(3) 卷 252 頁 PDF
筆筒樹
https://baike.baidu.com/item/筆筒樹 筆筒樹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筆筒樹 筆筒樹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筆筒樹
92年10月53頁

‧拍攝地點 三義鄉關刀山出關古道步道旁(950306);東勢林場(981213);台中科博館(1010215)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