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菜

苦苣菜.jpg
苦苣菜
苦苣菜-花苞00.jpg
苦苣菜
-花苞00
苦苣菜-花苞01.jpg
苦苣菜-花苞01
苦苣菜-花苞02.jpg
苦苣菜-花苞02
苦苣菜-花苞03.jpg
苦苣菜-花苞03
苦苣菜-花苞04.jpg
苦苣菜-花苞04
苦苣菜-莖0.jpg
苦苣菜-0
苦苣菜-莖1.jpg
苦苣菜-1
苦苣菜-莖2.jpg
苦苣菜-2
苦苣菜-莖3.jpg
苦苣菜-3
苦苣菜-莖4.jpg
苦苣菜-4
苦苣菜-葉0.jpg
苦苣菜-0
苦苣菜-葉1.jpg
苦苣菜-1
苦苣菜-葉2.jpg
苦苣菜-2
苦苣菜-葉3.jpg
苦苣菜-3
苦苣菜-葉4.jpg
苦苣菜-4
苦苣菜-葉5.jpg
苦苣菜-5
苦苣菜-葉6.jpg
苦苣菜-6

中文名稱:

苦苣菜
英文名稱: Field Sowthisle

學名:

Sonchus arvensis Linn.
‧科名: 菊科 ( Compositae )苦苣菜屬(Sonchus)
別名: 大乳仔草、大號乳仔菜、山苦蕒、苦蕒菜、苦菜、取麻菜、老鶴菜、天香菜、牛舌片、天賈、甜苣、苣蕒菜、山鵝仔菜、滇苦菜、Kareban(泰雅)
原產地: 歐、亞洲、溫帶及亞熱帶地區
分佈: 生長於海濱、平地郊野及中海拔山路邊。多見於冬至春天。
用途: 1. 食用:用開水燙過後,就是一道好蔬菜(救荒野菜之一)。亦可當雞、鴨、鵝的飼料。2.藥用:具明目、調經、收歛、消炎、黃疸、解熱、鎮靜功效。可治乳腺炎、闌尾炎、腫毒、癤瘡、痔瘡、痢疾、白濁、遺精。 性味:全草:苦、涼。效用:全草:清熱解毒。治痢疾,白濁,遺精,乳腺炎,癰痂,火、燙傷。
莖: 草本莖直立,植株高 60~100 公分左右,常由基部分枝;全株含白色乳汁;頂端傘形分枝,無毛,分枝幼嫩部分具有腺狀毛,莖柔軟而中空,失水很快,採下後不久旋即枯萎下垂。

葉:

根生葉,密集呈叢生狀,葉片長圓形至倒披針形,長 15~28 公分,寬 3~5 公分,無柄耳垂或略抱莖,先端鈍或略尖,葉基狹窄,葉全緣或疏鋸齒緣,葉面淡綠色,背面粉綠色;葉兩面無毛,下位莖生葉窄長圓形,耳狀抱莖;上位葉稀疏生長,披針形,耳狀抱莖,葉背稍帶粉白;莖葉及花序均具有白色乳液,葉子呈不規則羽狀。

花:

頭狀花序頂生小枝端,多數着生成繖房或圓錐花序,總花序 2~5 公分,花序梗及總苞片均具腺毛;總苞鐘形黑色,苞片 3~4 層,外層苞片短內層長而薄,披針形,先端鈍;小花數朵,花冠 1.2~1.4 公分;頭狀花均為舌狀花黃色,花序排列成疏鬆的繖房狀;雄蕊 5 枚;雌蕊由 2 心皮所構成,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 2 裂。花期春至夏季,漸至高山則花期漸遲。
實: 瘦果窄長圓形,五肋,有八條稜,微粗糙冠毛細軟白色。

特性:

苦苣菜,是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生長於海濱、平地郊野及中海拔山路邊。苦苣菜植株高達 1 公尺左右,分枝幼嫩部分具有腺狀毛,莖柔軟而中空。莖葉及花序均具有白色乳液,葉子呈不規則羽狀,基部抱莖,葉背稍帶粉白,頭狀花是由黃色的舌狀花所構成,屬暖季草,春至秋季萌芽開花。圖考曰:「苣蕒菜,北地極多,亦曰甜苣,長根肥白微紅,味苦回甘,野蔬中佳品也,以餹與醬拌食,或焯熱茹之。」
‧更多資料

http://plant.tesri.gov.tw/plant/  搜尋  苦苣菜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2)-221苣蕒菜 P 252 台北南天書局
邱年永等著 原色野生食用植物圖鑑-苣蕒菜 P225 台北南天書局
中國植物誌 第 80(1) 卷 64 頁 苣蕒菜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苦蕒菜 92年10月97頁

拍攝地點 后里鄉公館村尾社莊田邊。(9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