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下珠

葉下珠01.JPG
葉下珠01
葉下珠02.JPG
葉下珠02
葉下珠04.JPG
葉下珠04
葉下珠05.JPG
葉下珠05
葉下珠06.JPG
葉下珠06
葉下珠-花00.JPG
葉下珠-花00
葉下珠-花01.jpg
葉下珠-花01
葉下珠-葉02.JPG
葉下珠-葉02
葉下珠-葉01.JPG
葉下珠-葉01
葉下珠-葉00.JPG
葉下珠-葉00
葉下珠-花序02.jpg
葉下珠-花序02
葉下珠-花序01.jpg
葉下珠-花序01
葉下珠-花序00.JPG
葉下珠-花序00
葉下珠-花02.jpg
葉下珠-花02
葉下珠-葉03.JPG
葉下珠-葉03
葉下珠-葉04.JPG
葉下珠-葉04
葉下珠-葉05.JPG
葉下珠-葉05
葉下珠-葉06.JPG
葉下珠-葉06
葉下珠-葉07.JPG
葉下珠-葉07
葉下珠-實00.JPG
葉下珠-實00
葉下珠-鬚根00.JPG
葉下珠-鬚根00

‧中文名稱:

葉下珠
‧英文名稱: Shatterstone,Wrinkle-fruited Leaf Flower

‧學名:

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
Phyllanthus embergeri Haic. & Rossign.
‧科名: 大戟科(Euphorbiaceae)葉下珠屬(Phyllanthus)
‧別名: 珠仔草、紅骨櫸、紅骨豎叢珠仔草、十字珍珠草、地槐菜、白開夜閉、嬰婆究、珍珠草、真珠草、葉後珠、陰陽草、落地油柑、夜合珍珠、鯽魚草、夜關門、油柑草、老鴉珠、葉合草、葉下珍珠、苦珠仔草、苦味葉下珠露仔珠
‧原產地: 泛世界熱帶至暖帶地區,中國大陸南部、日本、印度及中南半島。
‧分佈: 臺灣全境平野、路邊、草坪、花盆內和水泥裂縫等,到處可見。
‧用途: 1.食用:嫩莖葉可食;ㄅ.幼苗及嫩莖葉先以開水燙熟,除去異味後再行煮食或炒食。ㄆ.用鹽醃漬成小菜,可為餐前的佐膳佳餚。2. 藥用:治肝炎,鮮品40~70公克,水煎服。性味:全草:甘、苦、涼。效用:全草:清熱利尿,消積明目,消炎,平肝,解毒。治泄瀉,痢疾,傳染性肝炎,水腫,小便淋痛,小兒疳積,赤眼目翳,口瘡頭瘡,無名腫毒。
‧莖: 草本,高約 10~40 公分,莖直立,光滑,具分枝,通常帶紅色,葉著生短枝上,短枝具稜或呈窄翼狀。

‧葉:

單葉,互生,幾無葉柄,葉片長 0.5~1.5 公分,寬 0.2~0.7 公分,長橢圓形至橢圓狀倒卵形,葉基斜圓形,葉尖圓形,微凸頭,葉緣微糙澀,葉面深綠,葉背白綠色;在小枝上排成左右兩排,看來有如複葉狀,晝展夜合;托葉小,三角形,尖頭。

‧花:

花單性,雌雄同株,從葉腋處開出,赤褐色,具短梗或幾無梗,花萼 6 枚,花冠缺如;雄花 2~3 朵簇生,位於小枝較末梢處,雄蕊 3 枚,花被 6 片,基部合生,腺體離生,盾形;雌花位於小枝較基部處,著生葉下 2 列,花被 5 片,子房 3 室,腺體壺狀,合生,10 裂,裂片三角形。花期夏-秋季。
‧果實: 果實為蒴果,扁球形,具密瘤,成熟時 3 瓣裂;種子三角形,具橫紋。

‧特性: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 10~40 公分;葉互生,全緣,在小枝上排成左右兩排,看來有如複葉狀。托葉甚小,呈三角狀;花期夏-秋季,單性花從葉腋處開出,雌雄同株;雄花花被 6 片,雄蕊 3 枚,位於小枝較末梢處;雌花花被 5 片,位於小枝較基部處。果實為扁球形的蒴果,成熟時 3 瓣裂。葉下珠是平地常見的雜草,因果實小圓球狀,生長在葉片平面下方的枝條而得名。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15033070 葉下珠
應紹舜 台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 第四卷 2.
葉下珠 p682 民870730初版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3)-53
葉下珠 p57 台北南天書局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1404
葉下珠 p702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44(1) 卷 093 頁  PDF  葉下珠
http://nc.biodiv.tw/...=373779&postcount=323 葉下珠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小返魂 小返魂
https://baike.baidu.com/item/葉下珠/1698230 葉下珠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葉下珠 92年10月291頁

‧拍攝地點: 后里鄉公館村尾社莊(940705)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