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筆記】 滄海桑田話芒草 呂碧鳳 詩經秦風篇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隨著秋風起,秋意漸濃,一望無際的芒花盛開,白浪翻騰,漫漫的花海以數大是美之姿,舒展蒼茫的風韻,為秋之舞曲拉開序幕。 芒草又稱菅芒花、菅蓁、芒、萱、萱仔等,生長在向陽開闊的破壞地上,山巔、水媚都可見其蹤影。林建隆先生的歌謠裡描述著「菅芒花,菅芒花,生佇山邊,開佇谷底。有葉無枝,秣曉靠勢,風若吹來頭累累……」。充分描述芒花的生長環境及生態特色,從海濱至山脊任何嚴苛環境都無所不在。許多地方還以它為名,如宜蘭「蓁巷村」,九份、淡水的菅蓁林等,它普遍生長在這片土地上,與先民生活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在談早期生活上如何應用芒草之前,先來看看台灣有哪些芒草。 台灣芒屬植物依據李瑞宗博士論文所載(1995)有一種及三變種: 一、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葉背綠色(如圖)與其他三種區分,五節芒與其他芒屬植物開花期不同,春末夏初開花。之所以稱「五節」芒是因為其花果期主要在五月節前後(農曆五日節,端午節),故名。二、白背芒(Miscanthus sinensis var. glaber)是低海拔分部最廣的種類,它與五節芒區別在於植株葉背為白粉狀綠色(如圖),開花季節在秋天,陽明山、九份、草嶺古道族群龐大,秋天欣賞芒花一般是指白背芒。三、臺灣芒(Miscanthus sinensis var. formosanus)生長在中海拔雲霧帶上下,開花季節一樣在秋天,但花季比白背芒略早,盛花期約在九至十月,其與白背芒、高山芒最大不同點是葉鞘上佈滿毛。(如圖)四、高山芒(Miscanthus sinensis var. transmorrisonensis)生長在高海拔(如圖),開花季節在夏末初秋,花季比臺灣芒更早,盛花期約在八月底至九月,高山芒植株比較纖細,花絮也較短,可能是受環境因素影響所致。另外,依據江友中博士論文(2002),提出在蘭嶼、綠島、台灣東南沿海部分生長的為八丈芒Miscanthus condensatus。除了芒屬植物外,一樣在秋天開花,容易與芒屬植物混淆的種類如下: 甜根子草:甜根子草與甘蔗同屬,又稱之為猴蔗,生長在河床或沙洲上,葉片較芒草狹窄,花色潔白。(如圖)蘆葦:禾本科,蘆葦屬,生長在淡鹹水河口沼澤溼地、沙洲或河堤等地,莖中空,節間明顯,花穗為黃褐色。(如圖)開卡蘆:禾本科,蘆葦屬,開卡蘆通常生長在山區的溪畔或溼地上。莖粗而高大,花為密集的圓錐狀花序,在秋季綻放,與芒草不同在於節間會分枝。(如圖)蘆竹:禾本科,蘆竹屬,分布於低海拔河岸、沼澤或邊坡,植珠叢生,莖中空,葉寬,多年生高大草本,秋天開花,桃園縣蘆竹鄉就以它為名。(如圖)芒花在生態上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能在火災過後的破壞地上快速生長(如左圖),充分展現「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旺盛生命力的特性,開闊地或破壞地上處處可見其蹤影,是良好的護坡植物。芒草原提供了許多生物生存的空間,常見鶯亞科的鳥類在芒草上跳躍,築巢、覓食等,也是弄蝶類的食草,許許多多生物都倚靠著它生活,人類也是生態系的一環,當然也不例外,來看看先民如何巧妙的應用它。 菅芒花那白,冷死老老爸。菅芒花那謝,冷死老乞丐。』 掃帚的應用:大家最熟悉的芒花掃帚,芒花成熟季節進入秋收後農閒季節,將芒花收割後綁成掃帚,送到市場上出售貼補家用,是農家的業餘收入之一,現今市場上依然可見芒草掃帚,可見其魅力依舊。除了芒草之外,蘆葦和開卡蘆的花絮也可供掃帚使用。 葺屋頂:芒草是早年生活最重要的建材。傳統建築歌頌建築之美所提的不外磚瓦、石造、木構造建物,少有人記載草堂建築架構與美學,可能是它保存不易,持久性不高的原因,近年業已逐漸式微,想要對它研究,恐非易事。我們難以想像,現今到處漫生的芒草曾經是以作物植栽,早在日據時期農業紀錄裡,記載著中部地區芒草如何栽種與收成,供建屋所需,可見當時的建物許多都以芒草葺屋頂,到了晚期北部地區是以茅草葺屋頂為主,每年過中元節後,是葺屋頂的最佳時機,趁著夏末初秋天乾物燥之際,左鄰右舍約好時間互相幫忙,必在夏秋葺頂完成,可免綿綿冬雨屋漏之虞。筆者聽母親口述中元節拜完祖先、好兄弟,家家戶戶都有豐富祭品,在這期間葺頂,可提供互相幫忙者充裕的食物。鄉間習俗請他人幫忙工作,必須準備一日三餐加上中間兩餐的點心,利用祭品減少花費,由此可見儉樸的民風。除了蓋屋頂外鄉間生活困苦,每個家庭都生育眾多小孩,在寒冷的冬天,棉被不敷使用,只得將芒草或稻草曬乾當睡墊,阻隔寒冷的溼氣。 芒草桿編牆壁:早年鄉間簡陋建物,許多的牆壁是以竹編或夯土為牆,有些就以芒草桿代替竹子為材料,更精緻一些是編好後再糊一層黏土,避免受風寒之苦。 農業上的使用:芒草無處不生無處不長,農家恨得牙癢癢,卻普遍的利用它,以芒草桿來搭瓜棚、豆架替代竹子的功能,葉子收割後,可提供種植蔬菜瓜果等舖田畦之用,避免雜草叢生(如右圖),現今農業大都使用黑色塑膠布舖農田菜畦,有採過草莓的朋友就知曉,草莓是種在黑色塑膠布的洞穴裡,這些塑膠布使用後即丟棄,增加環境的負擔,不如早期採用芒草或稻草葉子來得環保。 圍籬、防風使用:鄉間田地裡種植作物、蔬菜、水果等唯恐雞、鴨、牛、羊進入破壞,將芒草莖稈砍下用來圍籬笆、或是整株種植當圍籬使用,既可阻隔動物破壞作物,又可防風,兩全其美。 裝焦煤草薦袋:北台灣由苗栗到台北縣雙溪鄉一帶均產煤,煤礦挖出之後須要將含泥沙部分淘洗乾淨(台語稱洗水洗),在淘洗的過程當中會產生許多煤沙,煤沙經過沉澱池之後,撈起放在窯裡經過高溫燒過,形成無煙的焦煤,這種焦煤燃點高,品質佳者提供煉鋼所用,次級品供家庭使用,較差的提供打鐵店煉鐵。 焦煤在塑化工業未發達前,就是利用芒草袋包裝(台語草藎袋),這種芒草袋是雙溪鄉附近的家庭副業之一,夏季白背芒葉正茂盛之際,將芒草全株砍下就地曬乾,經過數日曝曬水分已乾,再將曬乾芒草紮綑帶回家儲存備用;而稻田收割後亦將稻草曬乾堆成草堆備用,俟農閒空檔時期或下雨天無法外出農耕,就將芒草拿出一葉一葉撥開,再將稻草搓成的草繩,利用編織的工具草薦圭(台語)(如下圖),以稻草繩為經線,芒草為緯線,製成長約150公分、寬約120公分大小的草蓆狀,賣至市場供裝置焦煤所用,筆者小時後編織芒草袋一件耗時超過1-2個小時,僅能賣得五毛錢,前置作業耗時費力更多,真是賺錢不易。當時雙溪鄉及貢寮鄉家家戶戶編織芒草袋為副業,雙溪火車站是收購的集散地,芒草袋堆積如山盛況空前,曾幾何時煤礦沒落了,塑化工業興起,芒草袋也功成身退了,不再有人提起它,也逐漸令人們淡忘了。芒草尚可編織芒蓆供曬魚乾、窗簾所用。 食用的功能:民以食為天,民眾看到任何植物就先問可以吃嗎?有什麼藥用?芒草可實用的部分有芒草筍、芒花心等,原住民廣泛食用的比較廣,近年流行風味餐,在花蓮、台東原住民區域的市場裡可見販售芒草筍。 牧草功能:禾本科植物是提供牧草食草的主要來源,根據農業研究報告記載,芒草是優良的牧草,值得在畜牧業上推廣。早年農家養牛帶到野外自行覓食,牽著牛隻到處放牛吃草,需有專人照料,避免它踐踏農作物。農家全年無休,過年期間正月初五前是不下田,當然也無人放牛,必須要準備好牛隻多日的糧草,猶記得兒時過年前就跟在兄長身旁打轉,割很多很多芒草,一捆一捆紮好,排排站放在牛欄旁備用,充分感受到過年歡樂氣氛,雖事隔數十年記憶猶深。 染料功能:芒草可提供黃褐色染料,染料植物各種色澤的取用,以當地自然資源取材容易為材料,或種植大菁、薯榔、黃梔等是眾所皆知的染料素材。芒草葉子取材容易,早年曾經使用它來染色,化學染料興起後,色澤亮麗,染作容易,費時費工的植物染色逐漸被淡忘、淘汰,但是化學染料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值得討論。 祭祀、祈禱、辟邪等功能:不論是高山原住民,平埔族或是漢移民均有使用芒草的紀錄,只是用法略有差異,原住民不論在播種、出獵、喪事、祈福、祭典上均可見芒草的蹤影,尤其是賽夏族在矮靈祭過程中,以芒草避邪,結草為記等功能,表現出芒草使用的多樣化。漢人在芒草的使用上少有記載,台灣早期民間習俗有供奉神明的家庭初一、十五傍晚時分必會拜拜,稱之為「犒軍」祭拜主神的部將,犒軍除了祭拜美酒佳餚之外,尚需準備一把牧草和一盆水,供軍馬食用,猶記得小時候祖母就是叫我們去山坡上割菅芒草為牧草,頗為有趣,現今小型寺廟裡尚存在著這種古風,但是種類會因地而異,都市裡較常使用象草,其他像甜根子草、蘆葦等均可,以就地取材方便為主。 童玩:葉及花軸編織童玩既好玩又美觀,可裝飾家裡各個角落,讓我們的孩子留下特別的童年回憶,早年的孩童不像現在什麼玩具都有,男生不外玩陀螺、打彈珠、玩ㄤ仔標等,女孩除了扮家家酒、跳橡皮圈外,就是玩草編,比看誰作的最漂亮,稻草、竹葉、菅芒草、兩耳草、月桃、酢醬草等等………,菅芒草單子葉植物,葉平行脈,撕裂開可編蚱蜢等,但要小心葉緣有矽,會割傷人的皮膚,使用時可得小心。花軸可編織的範圍就很廣了,從日常的牙刷、梳子、雨傘、鈴鐺,到圈養的雞、鴨、牛和天上的飛禽等等都是編織的對象,一代傳過一代,可惜時代變遷,草編童玩已給現代五光十色玩具所替代,希望有更多年輕朋友願意來學習傳承下去,否則這種編織藝術恐將在我們這代失傳。 先民將芒草密切應用在生活中,當工業發達,經濟逐漸發展,便註定這些終將成為過去,白無香的菅芒花,依然在冷風下搖動,花開花謝。 芒草在未來開發應用,近年許多的研究報告提出,可研發供造紙纖維原料。有耐高鹽分及重金屬的能力,有助於改善土壤污染問題,具有水土保持上的功能等,這些功能正等待新科技開發應用。 芒草在未來開發應用,近年許多的研究報告提出,可研發供造紙纖維原料。有耐高鹽分及重金屬的能力,有助於改善土壤污染問題,具有水土保持上的功能等,這些功能正等待新科技開發應用。 引用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