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雙花蟛蜞菊 更多雙花蟛蜞菊 |
‧英文名稱: | Twoflower Wedelia |
‧學名: |
Wedelia
biflora
(L.) DC. Verbesina biflora L. Wedelia biflora (L.) DC. var. biflora |
‧科名: |
菊科 (compositae)蟛蜞菊屬(Wedelia ) |
‧別名: |
雙花蟛蜞菊,孿花蟛蜞菊(海南植物誌),九里明、大蟛蜞菊、雙花海砂菊、anoyui(達悟語(雅美話)) |
‧原產地: | 中國華南地區、印度、 中南半島、菲律賓、澳洲、日本、太平洋諸島及熱帶非洲、台灣。 |
‧分佈: | 宜蘭、台北、台南、屏東、花蓮、台東、蘭嶼、綠島海濱。 |
‧用途: | 1.固砂地被植物:雙花蟛蜞菊為典型的多年生海濱植物,可生長在沙灘、石礫地、河堤以及海岸的灌叢邊,優異的覆蓋能力,具有固定砂子的能力。2.藥用:性味:全草:甘、苦、寒。效用:全草:清熱解毒。治風溼關節痛,跌打損傷,瘡瘍腫毒。 |
‧莖: | 莖常成片生長或吸附他物生長,蔓生拓植,莖可延長數公尺;延長的莖具 4 稜並被有粗毛;老莖灰白色,木質化。 |
‧葉: |
葉片闊卵形,先端尖銳,呈十字對生排列,長約 5~14 公分,寬約 4~8 公分,葉邊緣呈鋸齒狀;葉片厚紙質;葉柄長 1.2~2.5 公分。 |
‧花: |
頭狀花序,長於枝條的頂端,一般有 3~6 枚,徑約 1.6~3.0 公分;花梗長短不一,約 1.5~5.5 公分長;頭狀花序外圍的舌狀花約 6~15 枚,僅有一輪(一圈)黃色舌狀花,花冠一枚,長橢圓形,長約 0.8~1.3 公分,先端 2~3 裂,不具生殖能力;筒狀花(管狀花)黃色,位於花序中央,具生殖能力的,花冠僅約 0.5 公分,先端 5 裂,呈螺旋狀排列,開花次序是由外向內開放。花期 5~10 月。 |
‧果實: | 果實為瘦果,長 0.3~0.35 公分,寬 0.2~0.25 公分,基部楔形,常具 3 稜,起初為黃綠色,成熟時轉為棕褐色;頂端疏被毛,冠毛長 0.2~0.25 公分。 |
‧特性: |
雙花蟛蜞菊是一種多年生匍匐性或懸垂狀的草本植物或亞灌木;常成片生長或吸附他物生長,蔓生拓植,莖可延長數公尺;延長的莖具 4 稜並被有粗毛;老莖灰白色,木質化。葉片闊卵形,先端尖銳,呈十字對生排列,長約 5~14 公分,寬約 4~8 公分,葉邊緣呈鋸齒狀;葉片厚紙質;葉柄長 1.2~2.5 公分。頭狀花序,長於枝條的頂端,一般有 3~6 枚,徑約 1.6~3.0 公分;花梗長短不一,約 1.5~5.5 公分長;頭狀花序外圍的舌狀花約 6~15 枚,僅有一輪(一圈)黃色舌狀花,花冠一枚,長橢圓形,長約 0.8~1.3 公分,先端 2~3 裂,不具生殖能力;筒狀花(管狀花)黃色,位於花序中央,具生殖能力的,花冠僅約 0.5 公分,先端 5 裂,呈螺旋狀排列,開花次序是由外向內開放。瘦果通常呈 3~4 角型,起初為黃綠色,成熟時轉為棕褐色。生草地、林下或灌叢中,海岸乾燥砂地上也時常可見。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9108010
雙花蟛蜞菊 |
‧拍攝地點: | 台中縣后里鄉公館村尾社莊(970628~970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