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刺 | |||||||||||||||||||||
雙面刺-莖 雙面刺-葉 雙面刺-花 雙面刺-實-種子 | |||||||||||||||||||||
|
‧中文名稱: | 雙面刺 |
‧英文名稱: | Glittering Prickly-ash |
‧學 名: |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Fagara nitida Roxb. |
‧科 名: | 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屬(Zanthoxylum) |
‧別 稱: | 雙面刺,兩面針(增訂嶺南采藥錄),釘板刺(福州),入山虎、麻藥藤、入地金牛、葉下穿針、紅倒鈎簕、大葉貓爪簕(廣東、廣西),崖椒、崕椒、花椒、黃根、胡根、山胡椒、古月娘、白馬屎、鳥不宿、鳥踏刺、上山虎、崖根、鱟殼刺、碌碡藤、蔓椒、豕椒、豬椒、豨椒、狗椒、金椒、入地金牛、古月根、胡根、黃根、雞雉卵、光葉花椒、Zyabansaru(排灣) |
‧原產地: | 摩碌甲、新幾內亞、大陸華南一帶、海南島、琉球及台灣。 |
‧分布: | 常生長於全島海邊至低海拔山地,最高可達 700 公尺處,叢林或路旁,甚為普遍。 |
‧用 途: | 1. 園藝觀賞用:老幹上紋路別緻,表面常有翼狀凸起,可為頂好的藝術品。2. 多數鳳蝶幼蟲之食草:其嫩葉是玉帶鳳蝶、黑鳳蝶的主要食草。。3. 藥用:果實入藥,鎮咳。消炎,及作含嗽劑以治喉齒病。能消腫解毒、舒經活血止痛,袪風消炎止癢主治咽喉腫痛、牙痛、胃痛、神經痛、腸絞痛、十二指腸及胃潰瘍、腰肌勞損痛、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等。性味:根莖:辛、苦、平,有小毒。效用:根莖:行氣止痛,活血散瘀。根及枝葉:袪風,通經絡、消腫、止痛。治風濕、跌打腫痛、腰肌勞損,胃痛,牙痛,咽喉痛,毒蛇咬傷,跌撲腫痛,風濕痺痛,支氣管炎,咳嗽發燒,痧病。 |
‧莖: | 木質藤本,莖伸長,長可達 10 公尺以上,攀援性,枝條、葉軸及小葉之中肋有短鉤刺;老莖條上平滑無刺,具多數分枝,小枝獨立或斜上昇,常具有反捲鉤刺;老莖有脊骨突起,所以雙面刺有碌碡藤的別稱。 |
‧葉: | 葉為三出複葉或有時為一回羽狀複葉,如為後者則小葉僅有 5 枚,互生;小葉 2~4 對,對生,有光澤,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 4~12 公分,寬 3~5 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或漸尖,革質,粗鋸齒緣,幼時葉表裏兩面中肋有針刺,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背面淡綠色;葉柄長 2~5 公分,有針刺;小葉柄長 0.3~0.4 公分,平滑,光滑無毛。 |
‧花: | 花小,多數,淡黃色或淡黃白色而有清香,開放時徑 0.35~0.45 公分,呈頂生的圓錐花序;花序長 10~30 公分,分枝水平狀伸展;花柄長 0.25~0.4 公分,略有毛茸;花萼長 0.08~0.1 公分,常光滑無毛,齒裂常以較寬的裂隙隔離;花瓣卵形或長橢圓形,長 0.35~0.5 公分,先端銳尖;雄蕊 8~10 枚,有時亦有 7 枚者;花絲細長,長 0.15~0.4 公分,至基部突變為寬大;雌性生殖器由 4 枚心皮組成,長 0.15~0.2 公分,光滑無毛; 柱頭在授粉時合生。 |
‧果: | 果實狀心皮呈蓇葖果狀,近似球形,徑約 0.5~0.6 公分,成熟開裂;種子黑色,具有光澤,有麻辣味。 |
‧特徵: | 攀緣性藤本灌木,枝條有倒鉤刺,老莖有脊骨突起;小枝,葉軸及小葉均具刺。羽狀複葉,小葉 3~5 枚甚至可達 7 枚,雙面有刺,葉質地略厚且有光澤,長橢圓形,長 6~8 公分,寬 2~3公分,有短柄,小葉柄長 0.2~0.4 公分,葉肉上有油點。花序總狀腋生,花梗暗紅色,花淡黃白色。果球形,徑 0.4~0.5 公分,成熟時開裂,種子黑色並有麻辣味。但也一些植株,有的是單面有刺、甚至是雙面都沒有刺。雙面刺葉呈羽狀複葉,橢圓形,它的名字便是因葉中肋兩面都長有暗紫紅色的刺而來,不過有些植株只在葉背面有刺。但也一些植株,有的是單面有刺、甚至是雙面都沒有刺。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17020040
雙面刺 |
‧拍攝地點: | 后里鄉毘盧寺步道旁(941020-97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