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

馬齒莧19.JPG
馬齒莧19
馬齒莧05.JPG
馬齒莧05
馬齒莧03.JPG
馬齒莧03
馬齒莧15.JPG
馬齒莧15
馬齒莧07.JPG
馬齒莧07
馬齒莧02.JPG
馬齒莧02
馬齒莧06.JPG
馬齒莧06
馬齒莧08.JPG
馬齒莧08
馬齒莧04.JPG
馬齒莧04
馬齒莧10.JPG
馬齒莧10
馬齒莧11.JPG
馬齒莧11
馬齒莧12.JPG
馬齒莧12
馬齒莧13.JPG
馬齒莧13
馬齒莧14.JPG
馬齒莧14
馬齒莧09.JPG
馬齒莧09
馬齒莧17.JPG
馬齒莧17
馬齒莧18.JPG
馬齒莧18
馬齒莧01.JPG
馬齒莧01
馬齒莧20.JPG
馬齒莧20
馬齒莧22.JPG
馬齒莧22
馬齒莧23.JPG
馬齒莧23

中文名稱:

馬齒莧
英文名稱: Purslane

學名:

Portulaca oleracea Linn.

科名:

馬齒莧科(Portulaceace)馬齒莧屬(Portulaca)

別名:

馬齒莧(蜀本草),馬莧(名醫別錄),五行草(圖經本草、救荒本草),長命菜、五方草(本草綱目),瓜子菜(嶺南采藥錄),麻繩菜(北京),馬齒草、馬莧菜(內蒙古),螞蚱菜、馬齒菜、瓜米菜(陝西),馬蛇子菜、螞蟻菜(東北),豬母菜、瓠子菜、獅嶽菜、酸菜、五行菜(福建),豬肥菜(海南),過江龍、水蓋菜、寶釧菜、闊葉半枝蓮、豬母草、豬母乳、馬馬菜、馬舌菜、馬莧菜、馬蛇子菜、長壽菜、安樂菜、耐旱菜、酸莧、馬仔菜、半日花
原產地: 起源於印度,後傳播到世界各地,西喜馬拉雅山、俄國、南希臘一帶地方亦認為是其原產地。
分佈: 中國除高寒帶地區外均有分布,在田邊、地角、荒地也都有野生類型。
用途: 1.食用:馬齒莧含有豐富的營養成份,若調理得法,清脆爽口、風味獨特,既可生吃亦可熟食。2.園藝用:由於它品系多、花色豔麗,種於花壇,可作觀賞花卉之用。3.藥用:性味:全草:酸、寒;種子:甘、寒。效用:全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涼血止血,除濕通淋,主散血、解毒、殺蟲。治熱痢膿血,血淋,癰腫,丹毒,燙傷,帶下,治痢疾、毒蟲、毒蛇之刺傷;種子:清肝,明目除翳,化濕,利大小腸,治壞血病。4.胡蝶幼蟲食草:馬齒莧是雌紅紫蛺蝶幼蟲的食草。2.蜜源植物:馬齒莧是沖繩小灰蝶和琉球紫蛺蝶的蜜源植物。
‧莖: 除少數小黃花品系,莖部特別粗屬於直立型外,大多品系屬於半匍匐型,野生小黃花品系屬匍匐型,全株無毛,株高 25~35 公分。自莖部分枝,表面似圓柱形光滑,莖呈淡綠、綠、淡紅至暗紅色,主莖 1~1.2 公分,節間 5~7 公分。

‧葉:

葉互生或近對生,葉片肉質,有光澤,葉柄極短,先端鈍,葉腋生腋芽二枝,長倒卵形或湯匙形,類似瓜類子葉,長 1~2.5 公分,寬 0.5~1.5 公分,近基部者較粗大,枝梗亦較粗。

‧花:

夏天會開黃色小花,花瓣甚小,花兩性,簇生於頂端 5~6 朵,花瓣 5,長 0.2~0.4 公分,雄蕊 12,雌蕊 1,柱頭 1,先端 5 裂,授精後成為蒴果。
‧果實: 蒴果呈半帽狀,成熟後自然脫離散出種子;種子細小,扁圓形,黑色,千粒重約 0.5 公克。

‧特性:

為一或二年生草本,植株形態,可分為直立型、半匍匐型及匍匐型品系三種。由於葉形如馬的牙齒,又具莧菜之滑利,故名之馬齒莧。自古以來,馬齒莧在中國就被中醫作為草藥而廣為應用,隨著科學及烹調技術進步,發現馬齒莧含有豐富的營養成份,若調理得法,清脆爽口、風味獨特,既可生吃亦可熟食,種植時病蟲害少,生長快速,可作為健康蔬菜之用,同時由於它品系多、花色豔麗,若不作為食用,亦可種於花壇,作觀賞花卉之用。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22002020 馬齒莧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5)-42馬齒莧p50 台北南天書局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149馬齒莧1075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26 卷 037 頁 PDF 馬齒莧
https://baike.baidu.com/item/馬齒莧/394425 馬齒莧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馬齒莧 馬齒莧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馬齒莧 92年10月191頁

‧拍攝地點: 后里鄉公館村尾社路和重劃西路交叉口附近(931114)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