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鵪菜

黃鵪菜01.JPG
黃鵪菜01
黃鵪菜03.JPG
黃鵪菜03
黃鵪菜04.JPG
黃鵪菜04
黃鵪菜10.JPG
黃鵪菜10
黃鵪菜07.JPG
黃鵪菜07
黃鵪菜11.JPG
黃鵪菜11
黃鵪菜12.JPG
黃鵪菜12
黃鵪菜14.JPG
黃鵪菜14
黃鵪菜16.JPG
黃鵪菜16
黃鵪菜18.JPG
黃鵪菜18
黃鵪菜20.JPG
黃鵪菜20
黃鵪菜19.JPG
黃鵪菜19
黃鵪菜21.JPG
黃鵪菜21
黃鵪菜24.JPG
黃鵪菜24
黃鵪菜25.JPG
黃鵪菜25
黃鵪菜-花01.JPG
黃鵪菜-花01
黃鵪菜-花02.JPG
黃鵪菜-花02
黃鵪菜-花03.JPG
黃鵪菜-花03
黃鵪菜-花04.JPG
黃鵪菜-花04
黃鵪菜-花05.JPG
黃鵪菜-花05
黃鵪菜-花06.JPG
黃鵪菜-花06

中文名稱:

黃鵪菜
英文名稱: Oriental Hawksbeard,Asiatic Hawksbeard,Native Hawksbeard,Onitabirako.

學名:

Youngia japonica (L.) DC.
Crepis japonica (L.) Benth.
Prenanthes japonica L.
Youngia japonica (L.) DC. subsp. japonica 

科名:

菊科  (Compositae)黃鵪菜屬(Youngia)

別名:

黃鵪菜,山根龍、山菠薐、山芥菜、山瓜茶,山刈菜、一枝香、黃瓜菜、黃花菜、罩壁、罩壁蟑螂、苦藥菜、黃花菜、山飛龍、山菘菠、土芥菜、野芥菜、野芥蘭、芥菜仔、臭頭苦苴、野青菜、毛連連、黃花枝香草、苦菜藥、日本苦蕒菜、Yaubau(泰雅)
原產地 中國大陸,海南島。日本,琉球,夏威夷,馬來西亞,中南半島,印度,澳洲。
分布 台灣全境平野至中海拔山區村落、農園、荒廢地、陰溼地、路旁,為最普遍的菊科野花。
用途: 1. 食用野菜:洗後用鹽水浸泡一夜後炒食,或以開水燙過後沾調味料食用。 2.藥用:全草具有利尿降壓、清火疏肝、解毒消腫及清瘀消水的功效。性味:全草:甘、微苦、涼。效用:全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痛。治咽痛,乳腺炎,尿道炎,牙痛,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瘡癤腫毒。
莖: 草本,全株有軟毛,具白色乳汁,高約 20~80 公分;主根稍肥厚,白色;莖單一或由基部分生數枝,直立。

葉:

基生葉叢生,葉片倒披針或倒披針狀橢圓形,長 6~20 公分,寬 1.5~3.5 公分,提琴狀羽裂裂片不整齊狀而深淺不一,頂端裂片最大,邊緣為不整齊波狀齒凸緣,常帶紫色;莖生葉互生,稀少,常為 1~4 枚,葉片狹長,羽狀深裂。

花:

頭狀花序小而多數,排列成聚繖狀圓錐花序,頭狀花黃色,徑約 0.8 公分,小花 10~15 朵;總苞片 2 層,外層 5 枚,三角形或卵形,內層 8 枚,披針形或線形,花開後向外卷;頭狀花序全是由 17~19 朵舌狀的小花所組成,花期長,全年都可見。
實: 瘦果扁紡錘,茶褐色,長約 0.2 公分,具有 8~9 條縱溝,冠毛白色,可幫助種子傳播。

特性: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軟毛,且具乳汁;莖自基部抽出一至數枝,花莖直立,高約 20~60 公分;莖生葉,葉互生,莖葉長 1~4 公分,小型,稍分枝,根生葉有柄,倒披針橢圓形,羽狀深裂,邊緣有不整齊的波狀齒裂,長 6~15 公分。頭狀花序,複繖房狀排列,著生多花,花冠黃色,邊緣為舌狀花,中心為管狀花,徑約 0. 8 公分。瘦果約長 0.2 公分,茶褐色,扁平紡錘形,具 8~9 縱溝,冠毛有刺,白色,長約 0.3 公分。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9110010  黃鵪菜
邱年永等著 原色台灣藥用植物圖鑑(2) 225
黃鵪菜 p256 台北南天書局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537鵪菜 p1269 國立台灣編譯館
中國植物誌 第 80(1) 卷 155 頁 PDF鵪菜
https://baike.baidu.com/item/鵪菜/577296  鵪菜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黃鵪菜 92年10月469頁

‧拍攝地點

后里鄉公館村尾社莊(931121)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