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黑翅蟬 |
‧英文名稱: |
The Black and Scarlet Cicada |
‧學名: |
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 1773) |
‧目名: | 半翅目(Hemiptera) |
‧科名: | 蟬科(Cicadoidea)紅蟬屬(Huechys) |
‧別名: |
本種中藥材稱紅娘子、紅娘蟲、红鼻蟬、樗雞等 |
‧原產地: |
台灣,中國大陸南部地區、馬來西亞、印度、日本、菲律賓等地也有分布。 |
‧分佈: |
廣泛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成蟲於 4-8 月出現,5月局部地區大量發生,鳴聲小,常見於饅頭果、九芎樹上棲息,幼蟲於地底吸食樹根,終齡若蟲爬出地面羽化,五月局部地區大量發生,曾見數十隻剛羽化的個體,在白天中午以前可見,鮮艷的斑紋或體色讓人印象深刻。 |
‧用途: |
本屬一種,本種中藥材稱紅娘子、紅娘蟲、红鼻蟬、樗雞等,具有解毒消腫、破瘀通經、狂犬咬傷的功效。 |
‧型態特徵: | 體長約 2.5 公分,身體及翅膀狹長,頭部黑色,額唇基橙紅色,剛羽化的個體複眼橙紅色,漸漸轉為黑色,口吻黑色,中胸背板兩側有2塊隆突的橙斑,腹面橙色,翅膀黑色,各腳黑色。 |
‧特性: | 本屬一種,廣泛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成蟲於 4-8 月出現,5 月局部地區大量發生,鳴聲小,常見於饅頭果、九芎樹上棲息,幼蟲於地底吸食樹根,終齡若蟲爬出地面羽化,五月局部地區大量發生,曾見數十隻剛羽化的個體,在白天中午以前可見,鮮艷的斑紋或體色讓人印象深刻。本種中藥材稱紅娘子、紅娘蟲、红鼻蟬、樗雞等,具有解毒消腫、破瘀通經、狂犬咬傷的功效。 |
‧生活習性: |
裸蟬亞科(Tibicininae)的蟬與一般的蟬(蟬亞科(Cicadinae))最大的不同是不具背瓣,僅腹部有 腹瓣。台灣目前已發表 2 屬 2 種,即紅蟬屬(Huechys)的 黑翅蟬(Huechys sanguinea)與暗翅蟬屬(Scieroptera)的紅腳黑翅蟬(Scieroptera formosana),兩種的鳴聲都非常小,喜群聚,動作緩慢;前者以 饅頭果屬(Glochidion)、紫薇屬(Lagerstroemia)等 灌木或 喬木較易出現,後者則偏好出現在紫珠屬(Callicarpa)的灌木上。 |
‧更多資料: |
http://gaga.biodiv.tw/new23/9404/a36.htm
黑翅蟬 |
‧拍攝地點: | 通霄新埔嶺頂福神祠(1090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