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造型類型:一.樹根形態類型 二.樹幹形狀類型 三.樹枝形狀類型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盆景造型簡介

一.樹根形狀類型  
1.露根式
   又名提根式,長在斷崖的樹立中,根基的岩石已經被風化潰散;長在海岸的松樹,根基的砂土已被風刮走,樹根露在地面,但仍堅強地持續生長。把露出而彎彎曲曲的樹根,當作樹幹部分觀賞,令人不禁驚嘆造化的妙趣!
2.附石式
   有二類,其一使植物的根直接長在石頭,以保持生命;另一使樹根纏繞石頭,再種在盆缽內。以石頭與樹木的配合,象徵溪谷或海岸的一端。石頭的形狀與樹木調和無間,別具韻味。
3.盤根式
   上部根群纏繞盤結,裸露土面,隨意屈曲;樹姿自然質樸,蒼勁有力。

4.放射式
   伸向八方的根表現穩健、屹立不搖。

二.樹幹形態類型  
1.直幹
   直立而隆起的樹幹,根盤成放射向四面八方展開,強勁有力地站立在大地;表現出粗獷、健壯、清秀的氣質。樹枝在前後左右依序排列,其粗細則愈上愈細,節間也愈上愈相接近。

2.掃帚
   又稱立枝直幹,是直幹式的變化類型,像掃帚倒立的形狀,冬天落葉後的櫸樹(
Zelkova serrata),是其典型。根盤好、樹幹挺直,可列為直幹之一。雜木類較多,尤其是櫸樹,其枝梢的纖細樹枝,是落葉樹的女王。

3.斜幹
   向左右一方傾斜而立者,在山坡等傾斜地可以見到這種樹型。被強風吹得樹幹傾斜,樹枝彎曲,但仍毅然生存下來的姿態。樹枝不向一方飄,而向前後左右出枝成為完整樹型。

4.懸崖
   在海岸的絕壁,或高山斷崖上,經風雪摧殘,仍然能生存下來的樹木,具有較嚴肅的樹容。這是把植物從斜面下垂的雅趣,種在盆缽中而表現出來的樹型。擺時使用高的台架。

5.半懸崖
   樹枝下垂到樹幹根基下方為懸崖,枝梢與根基一樣高為半懸崖,是斜幹與懸崖中間型。令人聯想從山上的絕壁突出空中而長的樹容。

6.文人樹
   倣效長在平靜山麓或海岸的松樹樹姿而造出來的樹型。與樹幹的高度相比,樹枝很短,下方無枝,輕鬆單存,給人有「閑寂幽雅」的美感。去掉一切多餘的部分,去華就實,韻味淡薄,但以不失蒼古之氣為上品。

7.曲幹
   樹幹彎曲的樹型,從正面看也有左右的彎曲,從側看也有前後的彎曲。根盤好,樹枝調和,樹幹粗大的曲幹,給人有豪壯之感,但樹枝也要有適度彎曲。

8.扭轉幹
   樹幹扭轉如擰毛巾時的狀態,是由曲幹式的變化類型。有二類:一為樹木本身具有扭轉生長的性質,另一為因受風等自然環境所影響而形成。擰出的紋理鼓起,形成獨特古拙的樹幹外皮,極有變化,蒼勁有力。具豪邁的樹姿。如石榴〈安石榴
Punica granatum〉。

9.蟠幹
   指極端彎曲的曲樹幹,真柏(圓柏 Juniperus chinensis)、五葉松(Pinus morrisonicola)、黑松(Pinus thunbergii)等常綠樹的古木常有樹型。在長久的歲月之間,因受強烈的風雪與落石等的影響,才成為這種嚐盡千辛萬苦的樹型,其魅力是在其萬千,又壯碩粗野的樹相。

10.舍利幹
    又名枯幹式、腐幹式。生長在崖隙、溪邊等特殊環境的樹木,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數十年乃至數百年的主幹成為枯幹虬枝,枯朽斑剝;有的似殘幹朽木,既蒼老挺拔,又古樸雄奇。它們是生機欲盡而內孕萌力,經精心管理後,能萌生樹枝,且長得青翠欲滴,頗具枯木逢春之意趣。

11.雙幹
   一株樹從根基分成二幹隆起,由主幹(母幹)與副幹(子幹)的粗細高矮配合狀況,決定樹姿的良窳。

12.叢生多幹
   是從根基林立的樹型。因為樹幹根基是同一樹根,所以根盤與隆基均顯得強勁有力。樹幹的粗細與樹高,要有變化,大小不一才有動感。互動協調的樹姿,給人有親切感。

13.連根氏
   又稱老少、情侶、合群、連根多幹,是許多樹幹在根部連在一起。

14.竹筏
    是從倒下的樹幹長出來的樹枝,再成為樹幹,而成為一座樹林的樹型。也許是幼木時,因風雪而倒下的樹幹,在其幹上或樹枝發根而生長的,以五葉松較多。

15.合植
    又稱叢林式。把散布在悠閑田園中的寧靜與安祥樹林,在盆缽表現出來。每株都要分別種植,大小與間隔須有變化,表達遠近感與各樹幹的美感。多用淺盆,多留空白,景色才有連續感。以山毛櫸(千金榆 Carpinus),楓(Acer)為主,松柏偶有。

三、樹枝形態類型  
1.垂枝
   又名俯枝、垂帘。樹幹直立或斜傾,主枝披垂或俯垂,形式獨特。

2.神枝
   又名枯梢、枯頂。這類主幹既矯健又蒼樸,有局部枝幹或樹幹頂部枯秃,猶如挺立於高山崖巔間的青松,經受長期風霜雨雪的磨煉,而新生枝葉蔥翠欲滴,具有蒼老古樸之姿。

3.風飄樹
   又名風樹、風吹枝。被強風吹襲,只好順風伸長,與嚴酷的自然奮鬥而生存的樹木生命力之強,確實令人驚嘆。無論是粗幹或細幹,所有的樹枝一律飄向同一方向,從盆缽挺身探出來的樹姿,正好與直幹等端正的樹型,成強烈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