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狀蓋骨碎補

杯狀蓋骨碎補01.jpg
杯狀蓋骨碎補01
杯狀蓋骨碎補03.jpg
杯狀蓋骨碎補03
杯狀蓋骨碎補07.jpg
杯狀蓋骨碎補07
杯狀蓋骨碎補09.jpg
杯狀蓋骨碎補09
杯狀蓋骨碎補12.jpg
杯狀蓋骨碎補12
杯狀蓋骨碎補13.jpg
杯狀蓋骨碎補13
杯狀蓋骨碎補-孢子01.jpg
杯狀蓋骨碎補-孢子01
杯狀蓋骨碎補-孢子04.jpg
杯狀蓋骨碎補-孢子04
杯狀蓋骨碎補-孢子07.jpg
杯狀蓋骨碎補-孢子07
杯狀蓋骨碎補-孢子09.jpg
杯狀蓋骨碎補-孢子09
杯狀蓋骨碎補-莖00.jpg
杯狀蓋骨碎補-莖00
杯狀蓋骨碎補-莖01.jpg
杯狀蓋骨碎補-莖01
杯狀蓋骨碎補-莖03.jpg
杯狀蓋骨碎補-莖03
杯狀蓋骨碎補-莖06.jpg
杯狀蓋骨碎補-莖06
杯狀蓋骨碎補-葉1.jpg
杯狀蓋骨碎補-葉1
杯狀蓋骨碎補-葉2.jpg
杯狀蓋骨碎補-葉2
杯狀蓋骨碎補-葉5.jpg
杯狀蓋骨碎補-葉5
杯狀蓋骨碎補-葉7.jpg
杯狀蓋骨碎補-葉7
杯狀蓋骨碎補-鱗片1.jpg
杯狀蓋骨碎補-鱗片1
杯狀蓋骨碎補-鱗片2.jpg
杯狀蓋骨碎補-鱗片2
杯狀蓋骨碎補-鱗片3.jpg
杯狀蓋骨碎補-鱗片3

中文名稱:

杯狀蓋骨碎補                         杯狀蓋骨碎補
英文名稱: Griffith Humata

學名:

Davallia griffithiana Hook.
Humata griffithiana (Hook.)C. Chr.(同物異名)
‧科名: 骨碎補科(Davalliaceae)骨碎補屬(Davallia)
別名: 杯狀蓋陰石蕨、杯蓋陰石蕨、骨碎補、猴薑、兔腳蕨
原產地 印度北部、中國大陸西南部、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可見。
分佈: 常見生長在林緣巨岩上,偶爾亦見著生於樹幹上。
用途:  1.園藝造景植栽:植株造型清新,橫走的根莖部位粗肥,讓崖壁邊坡更添綠意,令人驚豔。2.藥用:根莖具有活血、止痛、補腎等效果。曬乾的根莖浸酒服用,可治風濕、腰酸疼痛、跌倒損傷。
莖: 根莖長匍匐狀,徑約 1 公分,密布銀白色之麟片。

葉:

葉片長 10~15 公分;葉片五角形,革質,表面光滑無毛,長 15~25 公分,寬 12~20 公分,三回羽狀複葉至四回羽狀分裂,最基部羽片之最下小羽片較長;羽片披針形至長三角形,長 6~10 公分,寬 3~6 公分,具短柄。

花:

 
實: 孢膜寬杯狀,長寬大略相等或寬度略大於長度,位置在小脈頂端。

特性:

根莖長匍匐狀,徑約 1 公分,常附生在樹幹或岩壁上,密布銀白色之麟片,像是兔子的腳一般,故而有兔腳蕨的別號。葉子具有葉柄,多是三回羽狀裂葉,最下方的羽狀葉最長,小羽片細而碎,整體葉型呈五角形。在小裂片的頂端是孢子囊群著生的地方,其孢膜呈杯狀,冬季常有落葉的現象。
資料來源 http://plant.tesri.gov.tw/plant/  搜尋 杯狀蓋骨碎補
郭城孟 蕨類圖鑑 遠流台灣館 編 2005年11月 杯狀蓋骨碎補 296頁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248杯狀蓋骨碎補 p124 國立編譯館主編
台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醫藥委員會 杯狀蓋骨碎補 92年10月出版 69頁
拍攝地點 台中縣東勢林場。(9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