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裡白

中華裡白03.jpg
中華裡白03
中華裡白07.jpg
中華裡白07
中華裡白08.jpg
中華裡白08
中華裡白24.JPG
中華裡白24
中華裡白-幼葉17.jpg
中華裡白-幼葉17
中華裡白-幼葉21.jpg
中華裡白-幼葉21
中華裡白-幼葉28.jpg
中華裡白-幼葉28
中華裡白-葉正0.jpg
中華裡白-葉正0
中華裡白-苞葉00.JPG
中華裡白-苞葉00
中華裡白-小羽裂苞1.jpg
中華裡白-小羽裂苞1
中華裡白-小羽裂苞2.jpg
中華裡白-小羽裂苞2
中華裡白-小羽裂苞3.jpg
中華裡白-小羽裂苞3
中華裡白-乾葉00.jpg
中華裡白-乾葉00
中華裡白-幼葉29.jpg
中華裡白-幼葉29
中華裡白-葉正1.jpg
中華裡白-葉正1
中華裡白-葉背13.JPG
中華裡白-葉背13
中華裡白-葉背15.JPG
中華裡白-葉背15
中華裡白-葉背20.JPG
中華裡白-葉背20
中華裡白-葉背22.JPG
中華裡白-葉背22
中華裡白-孢子02.jpg
中華裡白-孢子02
中華裡白-孢子03.jpg
中華裡白-孢子03

中文名稱:

中華裡白                                      更多中華裡白
英文名稱: Chinese Hicriopteris

學名:

Diplopterygium chinensis (Rosenst.) DeVol
Gleichenia chinensis Rosenst.
Hicriopteris chinensis (Rosenst.) Ching
(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科名: 裏白科(Gleicheniaceae)裡白屬(Dicranopteris)
別名: 中華裏白(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卷葉芒萁
原產地 分布中國的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越南及臺灣。
分佈: 臺灣分布在中北部中低海拔闊葉林。
用途: 1. 觀賞用裏白具有觀賞用途。2. 編織手工藝品的材料它的葉柄可以拿來編織成各式各樣的籃子或其他精巧的手工藝品。3.裏白科植物是水土保持及改良土壤的好幫手,根莖匍匐橫走於土壤表層,生長快速。具有水土保持的功效,也是火災後可以急速復原的植物。4.藥用性味根莖及髓部微苦、澀、涼。效用:枝葉:行氣,止血,接骨。治胃痛,衄血,骨折。
莖: 植株高可達 3 公尺;根狀莖橫走,粗約 0.5 公分,深褐色,密被棕色鱗片。

葉:

葉片巨大,二回羽狀;葉柄深棕色,粗 0.5~0.6 公分或過之,密被紅棕色鱗片,後幾變光滑;羽片長圓形,長約 1 公尺,寬約 20 公分;小羽片互生,多數,相距 2.2~3.2 公分,具極短柄,長 14~18 公分,寬 2.4 公分,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不變狹,羽狀深裂;裂片稍向上斜,互生,50~60 對,長 0.1~0.14 公分,寬 0.2 公分,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頂圓,常微凹,基部匯合,缺刻尖狹,邊緣全緣,乾後常內捲,中脈上面平,下面凸起,側脈兩面凸起,明顯,叉狀,近水平狀斜展;葉堅紙質,上面綠色,沿小羽軸被分叉的毛,下面灰綠色,沿中脈、側脈及邊緣密被星狀柔毛,後脫落;葉軸褐棕色,粗約 0.45 公分,初密被紅棕色鱗片,邊緣有長睫毛。

花:

 
實: 孢子囊群圓形,一列,位於中脈和葉緣之間,稍近中脈,著生於基部上側小脈,被星狀毛,由 3~4 個孢子囊組成。

特性:

地上生,根莖橫走,被鱗片。葉柄直徑 0.4~0.6 公分;葉為二回羽狀深裂,常僅最基部一對羽片發育成熟,其餘仍維持休眠芽的狀態,羽片長超過 1 公尺,寬 40~50 公分;小羽片無柄,長約 28 公分,寬 2~3.5 公分,靠近葉軸的 3~4 對小羽片較短,長約 7 公分,小羽片靠近羽軸的一對末裂片具撕裂狀邊緣,且覆蓋羽軸;休眠芽和葉的各級主軸具脫落性褐色撕裂狀披針形鱗片,葉的各級主軸與葉背另亦為星狀毛被覆,休眠芽並具有兩枚二回羽狀深裂、長約 4 公分的苞片。圓形孢子囊群由 3~4 枚孢子囊群集生而成,長在末裂片的側脈上,幼時具星狀毛。中華裏白-台植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10002020 中華裏白
郭城孟 蕨類圖鑑 遠流台灣館 編 2005年11月 中華裡白 86頁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066中華裏白 p33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2 卷 125 頁 PDF 中華裡白
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華裡白/4432421 中華裡白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裏白 92年10月52頁(參考)

拍攝地點 中大雪山林道(9602251031010)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