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大戟 | |||||||||||||||||||||
千根草 | |||||||||||||||||||||
|
‧中文名稱: |
伏生大戟 更多伏生大戟 |
‧英文名稱: | Prostrate Sandmat,Green Creeping Spurge |
‧學名: |
Chamaesyce
prostrata (Aiton) Small Euphorbia prostrata Ait. |
‧科名: |
大戟科(Euphorbiaceae)地錦草屬(Chamaesyce) |
‧別名: |
伏生大戟,匍匐大戟(臺灣植物誌),鋪地草(福建植物誌) |
‧原產地: | 原產美洲熱帶和亞熱帶,歸化於舊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 |
‧分佈: | 台灣平地及澎湖,田邊、路旁或農田或山坡地濕潤處都很常見。 |
‧用途: | 1.綠化用。2.藥用:紅乳草(伏生大戟替代品)全草搗可以消腫毐、治疥癬,煎水服用可驅蛔蟲,葉更是一種興奮劑及緩瀉劑。使用的時候將全草曬乾,煮水當茶飲用,味道稍有一點酸苦,有人把它當作是夏季的清涼飲料。性味:全草:淡、涼。效用:全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催乳。治細菌性痢疾,吐泄,白喉,乳汁稀少,齒衄,便血,白濁,尿血,腰纏火丹;外用治口瘡,乳癰,疔癤。 |
‧莖: | 一或二年生草本;莖具有多數分枝,匍匐至斜上昇;小枝擴展或匍匐,常於節上有根,紅色至綠色,幼時有毛茸,老時則光滑無毛。 |
‧葉: |
葉長橢圓形至圓形或圓狀卵形,長 0.3~0.7 公分,寬 0.15~0.45 公分,先端圓至鈍,基部鈍或圓而歪,紙質,葉緣有細鋸齒,表面光滑無毛,背面先端有毛茸,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 3~5 枚;葉柄長 0.05~0.1 公分,,近似光滑無毛;托葉三角形至線狀披針形,長 0.04~0.1 公分,先端淺二裂,毛緣。 |
‧花: |
大戟花序單生於節上,常生長於短而團生的側枝上;花序梗長 0.1~0.35 公分,光滑無毛;總苞鐘形,長 0.05~0.1 公分,上部外面有毛茸;線體 4 枚,長橢圓形至橫向橢圓形,長 0.01~0.03 公分;附屬物狹橢圓形,長 0.01~0.02 公分,寬約 0.01 公分,全緣至波狀緣;小苞片針形;雄花 3~5 枚;花藥紅色;雌花:花柄長 0.03~0.05 公分,有毛茸;子房卵形,徑 0.04~0.05 公分,有 3~5 稜,沿著稜線有毛茸;花柱及柱頭短,長 0.02~0.03 公分。 |
‧果實: | 果實為蒴果,卵形,徑 0.08~0.1 公分,沿稜線上有毛茸,成熟時挺出;果梗長 0.2~0.3 公分,光滑無毛;種子長橢圓狀卵形,長 0.07~0.09 公分,徑 0.04~0.06 公分,有橫向的稜狀突起。 |
‧特性: |
一年生草本。根纖細,長 7~9 公分。莖匍匐狀,自基部多分枝,長 15~19 公分,通常呈淡紅色或紅色,少綠色或淡黃綠色,無毛或被少許柔毛。葉對生,橢圓形至倒卵形,長 0.3~0.7 (0.8) 公分,寬 0.2~0.4 (0.5) 公分,先端圓,基部偏斜,不對稱,邊緣全緣或具不規則的細鋸齒;葉面綠色,葉背有時略呈淡紅色或紅色;葉柄極短或近無;托葉長三角形,易脫落。花序常單生於葉腋,少爲數個簇生於小枝頂端,具 0.2~0.3 公分的柄;總苞陀螺狀,高約 0.1 公分,直徑近 0.1,常無毛,少被稀疏的柔毛,邊緣 5 裂,裂片三角形或半圓形;腺體 4,具極窄的白色附屬物。雄花數個,常不伸出總苞外;雌花 1 枚,子房柄較長,常伸出總苞之外;子房於脊上被稀疏的白色柔毛;花柱 3,近基部合生;柱頭 2 裂。蒴果三稜狀,長約 0.15 公分,直徑約 0.14 公分,除果稜上被白色疏柔毛外,其他無毛。種子卵狀四稜形,長約 0.09 公分,直徑約 0.05 公分,黃色,每個稜面上有 6~7 個橫溝;無種阜。花果期 4~10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15008080
伏生大戟 |
‧拍攝地點: | 后里區公館村尾社莊尾社路邊(100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