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石蕨 | |||||||||||||||||||||
|
‧中文名稱: |
伏石蕨 更多伏石蕨 |
‧英文名稱: |
Little-leaf Lemmaphyllum |
‧學名: |
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 Drymoglossum microphyllum (Presl) C. Chr. |
‧科名: |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伏石蕨屬(Lemmaphyllum) |
‧別名: |
伏石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石瓜子、鏡面草、螺厴草、豆片草、抱樹蕨、飛蓮草、抱樹蕨、抱樹蓮、瓜子草、瓜子金、地連草、風不動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韓國、琉球及台灣。 |
‧分佈: |
從平地到中海拔,都可以看到伏石蕨的蹤跡,附著在岩石或樹上,葉子小巧、肉質,耐乾旱。 |
‧用途: | 1. 地被植物。2. 藥用:有消炎、解熱、利尿、止瀉之效,治淋病、痢疾、癰腫、關節炎、瘡癤。性味:全草或帶根全草:甘、微苦、寒。效用:全草:清肺止咳、涼血解毒、潤肺止咳。治肺癰,咳血,衄血,尿血,白帶,關節炎,跌打損傷。 |
‧莖: | 根狀莖細長,橫走,有細且近圓形或卵形的鱗片密附其上。 |
‧葉: |
葉疏生,可分成孢子葉與營養葉,營養葉形狀圓形,肉質。較接近圓形的葉子只能行光合作用,稱為『營養葉』。細長形的葉子不僅可以行光合作用,更能生長孢子囊群,稱為『孢子葉』。 |
‧花: |
蕨類靠孢子繁殖,不開花。 |
‧果實: | 孢子囊群沿葉緣連續密生成狹帶狀,棕褐色。靠孢子繁殖。 |
‧特性: |
多年生蕨類,根狀莖細長,橫走,有細且近圓形或卵形的鱗片密附其上;葉疏生,可分成孢子葉與營養葉,營養葉形狀圓形,肉質,孢子葉為線狀,厚革質;孢子囊群沿葉緣連續密生成狹帶狀,棕褐色。靠孢子繁殖。伏石蕨最愛生長在潮濕地帶的大樹樹幹上,因此也叫做抱樹蕨。在樹幹或岩石上常見到,有營養葉及孢子葉之分(兩型葉),營養葉較圓,趴伏在樹幹上,負責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孢子葉較細長直立,以利孢子的散佈。在缺水時,營養葉會掉落只留下根莖,待環境好轉時又可以長出新葉來。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32008020
伏石蕨 |
‧拍攝地點: | 苗栗縣三義鄉出關古道旁(950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