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來明豆 | |||||||||||||||||||||
|
‧中文名稱: |
佛來明豆 更多佛來明豆 |
‧英文名稱: |
Taiwan Wurrus |
‧學 名: |
Flemingia
strobilifera
(L.) R. Br. ex Ait. Hedysarum strobiliferum L. |
‧科 名: |
豆科(Leguminosea)佛來明豆屬(Flemingia) |
‧別 稱: |
佛來明豆,球穗千金拔(海南植物志) ,大苞千斤拔,半灌木千斤拔(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
‧原 產 地: |
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爪哇及西印度諸島。 |
‧分 布: |
台灣中南部台南、高雄平原及山麓乾燥多陽光的開闊地區,也可見於透光的林蔭下。 |
‧用 途: |
1. 藥用:可治風濕痛、坐骨神經痛、筋骨痛、跌打損傷、中風。性味:根:苦、甘、涼。效用:全草:清熱利濕,袪風通路,止咳化痰,補虛,壯筋骨。治風濕痹痛,腰膝無力,咳嗽,哮喘,高熱不退,感冒,痛經,紅、白痢。 |
‧莖: |
直立灌木,高 50~150 公分,莖粗壯,具有多數分枝,枝條多下垂,頂生小枝略呈之字形。 |
‧葉: |
葉單生,互生,卵形或長橢圓形,長 6~15 公分,寬 3.5~9 公分,先端鈍或略尖;基部圓或心形,表裡兩面或僅背面有短毛茸,托葉披針形,長 3~5 公分,早落性。 |
‧花: |
花多數,小形,淡黃色,先由數枚排列呈聚繖花序,此一聚繖花序常包藏於一葉狀大形對摺的苞片內,再由此一有苞片的聚繖花序 4~40 枚排列呈總狀花序,有時甚至呈圓錐花序;葉狀苞片長 1.5~3.5 公分,有短梗,闊圓形,先端為短而三角形的尖突;花萼外面有毛茸,闊鐘形,先端 5 裂,裂片細披針形;旗瓣淡黃色,有紅色條紋,長 0.6~0.7 公分;翼瓣較龍骨瓣為短;子房有毛茸。花期自 12 月至次年 1 月。 |
‧果 實: |
莢果長橢圓形,腫脹狀,長 0.7~1.2 公分,寬 0.6~0.7 公分,有毛茸,內有種子 2 枚。 |
‧特 性: |
灌木,全株密被細毛。葉為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1~3 公分,葉片長 6~15 公分,橢圓形或圓卵,葉基圓形或近於心形,葉尖短突尖,葉緣為全緣;托葉線形,著生於葉柄之上端。花序為聚繖花序,每朵花各為一疊摺之圓形大苞片所包藏,全體排列成總狀;花萼 5 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銳尖;花瓣蝶形,紫色;旗瓣闊倒卵形,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龍骨瓣為小;二體雄蕊。果實為莢果,長橢圓形,內藏種子 2 粒。花期自 12 月至次年 1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09047040
佛來明豆 |
‧拍攝地點: |
高雄市柴山自然公園步道旁(101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