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柑 | |||||||||||||||||||||
|
‧中文名稱: | 佛手柑 更多佛手柑 |
‧英文名稱: | Bergamot , Fingered Citron, Buddha's Hand Citron |
‧學 名: | Citrus
medica Linn. var. sarcodactylis
Hort. Citrus medica var. sarcodactylis (Noot.) Swingle(佛手) Citrus aurantium subsp. bergamia Citrus medica var. digitata |
‧科 名: | 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屬(Citrus) |
‧別 名: | 佛手柑(事物原始),佛手(中饋錄),飛穰(通雅),蜜羅柑(閩遊記略),五指香櫞(南粵筆記),五指柑、十指柑(廣東新語),花柑、香圓、香柚、香緣佛手、佛手香柑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廣東、福建及浙江。台灣於明末清初時引進栽。 |
‧分布: | 臺灣多栽培為藥用及供觀賞。 |
‧用途: | 1.果實供觀賞:臺灣各寺廟喜栽種供觀賞。採果以盤放置於室內,或藏於依物中,有芳香味。3.食用:果實可做蜜餞。2.藥用:佛手柑的果皮甚厚,含檸檬油素、橙皮甘及香葉木甘,有理氣、化痰功用,可治胃痛、嘔吐、噎膈、咳嗽等。性味:果實:辛、苦、酸、溫。效用:根:行氣止痛,健骨,化痰。果實: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治肝氣鬱結,痰多,噯氣少食,消化不良,嘔吐;花:理氣,散瘀。治肝胃氣痛,月經不調;根:順氣化痰。治肝胃氣痛,脾腫大,癲癇。 |
‧莖: | 小喬木,高可達 4 公尺,具多數枝條;樹枝展開性,細長,具有硬棘刺;棘刺長 0.3~0.8 公分。 |
‧葉: | 單葉互生,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 6~8 公分,寬 3~4.5 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革質,邊緣有淺波狀鈍齒或有鋸齒,散生有綠色油胞點,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呈淡綠色;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 8~9 枚,明顯;葉柄長 0.5~0.7 公分,無翼;葉柄與葉柄間不具關節。 |
‧花: | 花白色,外面帶紫色,開放時徑 1~1.5 公分,總狀花序或叢生,生長於葉腋;花柄細長,長 0.3~0.5 公分,光滑無毛;花萼杯形,徑 0.2~0.3 公分,先端 5 裂;裂片三角形;花瓣 5 枚,橢圓形,長 1~1.2 公分,寬 0.6~0.7 公分,先端鈍;雄蕊 30 枚以上;花絲細長,光滑無毛;子房上部漸狹,10~13 室;花柱有時殘存。 |
‧果: | 柑果長橢圓形,長 10~25 公分,先端有乳頭狀突起,頂端分裂如拳頭或指狀,成熟時檸檬黃色,果皮粗厚而有肋紋,厚約 0.8~1 公分,有香味;內有瓤囊 10 枚,長圓形,心皮厚而柔軟,白色,果心小而充實;果肉淡黃,果汁檸檬色;種子 7~8 枚,小,卵圓形,先端尖;子葉白色,單胚。 |
‧特徵: |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莖枝多刺。單葉互生,革質,具透明油點,葉柄短,無翼葉及關節,葉片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先端鈍或圓,邊緣有淺波狀鉅鋸齒。花單生或集生成總狀,花瓣內面白色,外面紫色。柑果卵形或橢圓形,頂端分裂如拳頭或指狀。佛手柑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喜陽光充分照射,排水良好之砂質壤土。佛手柑的柑果形狀非常特別,如人之手指,故俗稱佛手。 佛手的香氣比香櫞濃,久置更香。藥用佛手因產區不同而名稱有別:產浙江的稱蘭佛手(主產地在蘭溪縣),產福建的稱閩佛手,產廣東和廣西的稱廣佛手,產四川和雲南的,分別稱川佛手與雲佛手或統稱川佛手。雲南還有一些栽培品種,它的果肉有酸的也有甜的,果皮近於平滑至甚粗糙,果萼薄或增厚呈肉質,種子平滑或略具鈍稜。手指肉條挺直或斜展的稱開佛手,閉合如拳的稱閉佛手,或稱合拳(廣東新語),或拳佛手或假佛手。也有在同一個果上其外輪肉條為擴展性,內輪肉條為拳卷狀的。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17004102
佛手柑 |
‧拍攝地點: | 石岡鄉休閒農業園區(94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