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帽葉槐葉蘋 | |||||||||||||||||||||
|
‧中文名稱: |
僧帽葉槐葉蘋 更多僧帽葉槐葉蘋 |
‧英文名稱: | Asian Watermoss |
‧學名: |
Salvinia cucullata Roxb. |
‧科名: | 槐葉蘋科(Salviniaceae)槐葉蘋屬(Salvinia) |
‧別名: | 僧帽葉槐葉蘋,酒杯槐葉蘋,蜂巢蘋,耳葉蘋,耳葉槐葉蘋 |
‧原產地: | 原產於印度東部及東北部、孟加拉,而東南亞地區的泰國、緬甸、柬埔寨、寮國、越南、印尼等國家也都有紀錄。 |
‧分佈: | 臺灣則是引進作為景觀利用。 |
‧用途: | 1. 水盆栽觀賞,水池美化。適合在水族箱中栽培。 |
‧莖: | 小型漂浮植物。莖細長而橫走,被褐色節狀毛。 |
‧葉: |
三葉輪生,上面二葉漂浮水面,形如槐葉,長圓形或橢圓形,長 0.8~1.4 公分,寬 0.5~0.8公分,頂端鈍圓,基部圓形或稍呈心形,全緣;葉柄長 0.1公分或近無柄。葉脈斜出,在主脈兩側有小脈 15~20 對,每條小脈上面有 5~8 束白色剛毛;葉草質,上面深綠色,下面密被棕色茸毛。下面一葉懸垂水中,細裂成線狀,被細毛,形如鬚根,起著根的作用。 |
‧花: |
蕨類植物不開花。 |
‧果實: | 葡萄串狀的孢子囊果群卵形,孢子果 4~8 個簇生於沈水葉的基部,表面疏生成束的短毛,小孢子果表面淡黃色,大孢子果表面淡棕色;裡面無孢子形成。 |
‧特性: |
台灣原生種的槐葉蘋(Salvinia natans)因除草劑的大量使用,族群數愈來愈少,現已淪為保育類的水生植物;原生槐葉蘋(Salvinia natans)和人厭(速生)槐葉蘋的區別:原生槐葉蘋的葉表面上有著 2~4 根分叉毛狀物,而速生(人厭)槐葉蘋葉表面的毛狀物為 4 根。人厭槐葉蘋平均 2~3 天日就可以增加一倍的族群數量,對魚池的生態系統勢必造成影響,特別是影響水底內部空氣的交換,因而使得魚類因缺氧而大量死亡,在水域生態河流系統中,經常被視為水體優養化生態殺手。「僧帽葉(耳葉)槐葉蘋」外觀是與「人厭(速生)槐葉蘋」比較相近的,都是葉毛都是四根生在一個基座上,而「僧帽葉槐葉蘋」葉毛都是一根單獨生長,而且毛多而密,看起來有絨布的感覺。「僧帽葉槐葉蘋」的拉丁文學名中,屬名Salvinia是為了紀念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的希臘文教授Antonio Maria Salvini (1633-1729),用其姓氏締造而成。種小名cucullata則是「頭巾狀的」、「僧帽狀的」,這是因為它的葉片邊緣會向上反捲呈杯狀,看起來就像是僧人戴的帽子一樣。 |
‧更多: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36001610
僧帽葉槐葉蘋 |
‧拍攝地點: | 國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106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