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莧

刺莧1.JPG
刺莧1
刺莧2.JPG
刺莧2
刺莧3.JPG
刺莧3
刺莧4.JPG
刺莧4
刺莧5.JPG
刺莧5
刺莧7.JPG
刺莧7
刺莧8.JPG
刺莧8
刺莧10.JPG
刺莧10
刺莧11.JPG
刺莧11
刺莧12.JPG
刺莧12
刺莧14.JPG
刺莧14
刺莧15.JPG
刺莧15
刺莧17.JPG
刺莧17
刺莧18.JPG
刺莧18
刺莧-花1.JPG
刺莧-花1
刺莧-花2.JPG
刺莧-花2
刺莧-花3.JPG
刺莧-花3
刺莧-莖刺2.JPG
刺莧-莖刺2
刺莧-莖刺3.JPG
刺莧-莖刺3
刺莧-莖刺5.JPG
刺莧-莖刺5
刺莧-莖刺6.JPG
刺莧-莖刺6

中文名稱:

刺莧
英文名稱: Spiny Amaranth,Spiny Pigweed,Needle Burr,Soldier Weed,Thorny Amaranth

學名:

Amaranthus spinosus L.

科名:

莧科(Amaranthaceae)莧屬(Amaranthus)

別名:

刺莧,竻莧菜(嶺南采藥錄)、勒莧菜(廣東),白刺杏、野莧菜、野刺莧、假莧菜、豬母刺、白刺莧、Pakkara(泰雅)、Zyazyuri、Zyurisu(排灣)。
原產地 熱帶美洲
分佈: 台灣從南到北都很容易在田間,路旁發現到它的蹤跡,它並非台灣的原生種,因為氣候適宜,所以已經馴化的十分成功。
用途: 1. 食用:嫩莖、嫩葉及穗皆可食用,特別是春夏兩季,個體更是肥大,是良好的救荒植物之一。2. 莧草小灰蝶的食草:它是莧草小灰蝶(很小、很漂亮的小灰蝶)的食草,這種蝴蝶在台灣地區不算常見。3. 藥用:性味:全草或根:甘、寒。效用:全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涼血止血。治痢疾,胃出血,便血,痔血。
莖: 草本,高 30~100 公分;莖直立,圓柱形或鈍稜形,多分枝,有縱條紋,綠色或帶紫色,無毛或稍有柔毛。

葉:

葉片菱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3~12 公分,寬 1~5.5 公分,頂端圓鈍,具微凸頭,基部楔形,全緣,無毛或幼時沿葉脈稍有柔毛;葉柄長 1~8 公分,無毛,在其旁有2刺,刺長 0.5~1.0 公分。

花:

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 3~25 公分,下部頂生花穗常全部為雄花;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頂生花穗的基部者變成尖銳直刺,長 0.5~1.5 公分,在頂生花穗的上部者狹披針形,長 0.15 公分,頂端急尖,具凸尖,中脈綠色;小苞片狹披針形,長約 0.15 公分;花被片綠色,頂端急尖,具凸尖,邊緣透明,中脈綠色或帶紫色,在雄花者矩圓形,長 0.2~0.25 公分,在雌花者矩圓狀匙形,長 0.15 公分;雄蕊花絲略和花被片等長或較短;柱頭 3,有時 2。
實: 胞果矩圓形,長約 0.1~0.12 公分,在中部以下不規則橫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內,成熟後橫向裂開,上半部像帽子般脫落;種子近球形,直徑約 0.1 公分,具有光澤的黑色或帶棕黑色。花果期 7~11 月。

特性: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可達一公尺;莖上有細稜,並具尖銳細刺;有分枝,無毛或疏生短毛、綠色或紅色。葉互生,菱狀卵形或長橢圓形,有長柄。夏、秋開淡綠色或綠白色花,簇生於葉腋或排成頂生或腋生稠密的穗狀花序,長可達 15 公分,花極小,綠色,雌花多集中於下側,而雄花則位於上方;花單性或雜性;苞片窄披針形,部分苞片變成尖刺;花被片 5,長卵形,端尖;雄花:雄蕊 5 枚。胞果橢圓形,成熟後橫向裂開,上半部像帽子般脫落,其內含有具光澤的黑褐色種子。本種葉腋有刺,且部分苞片變形成刺,極易和本屬其他種區別。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26004050 刺莧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203刺莧 p1102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25(2) 卷 210 頁 PDF 刺莧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刺莧 刺莧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刺莧 92年10月187頁

拍攝地點: 后里鄉公館村尾社莊高速公路陸橋邊(940526)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