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參

南丹參00.JPG
南丹參00
南丹參01.JPG
南丹參01
南丹參02.JPG
南丹參02
南丹參04.JPG
南丹參04
南丹參05.JPG
南丹參05
南丹參07.JPG
南丹參07
南丹參08.JPG
南丹參08
南丹參09.JPG
南丹參09
南丹參10.JPG
南丹參10
南丹參11.JPG
南丹參11
南丹參12.JPG
南丹參12
南丹參13.JPG
南丹參13
南丹參14.JPG
南丹參14
南丹參-葉00.JPG
南丹參-葉00
南丹參-葉01.JPG
南丹參-葉01
南丹參-葉正00.JPG
南丹參-葉正00
南丹參-葉正01.JPG
南丹參-葉正01
南丹參-葉正02.JPG
南丹參-葉正02
南丹參-葉背00.JPG
南丹參-葉背00
南丹參-葉背01.JPG
南丹參-葉背01
南丹參-葉背03.JPG
南丹參-葉背03

中文名稱:

南丹參

英文名稱:

Bowley Sage

學    名:

Salvia bowleyana Dunn
Salvia bowleyana Dunn var. subbipinnata C.Y. Wu
Salvia miltiorrhiza var. australis (丹參)

科    名:

唇形花科(Lamiaceae)鼠尾草屬(Salvia)

別    稱:

南丹參七裏麻、七裏蕉(福建南平),丹參、紫根(福建永泰),丹參、赤參、紫丹參、紅蘿蔔、木羊乳(福建福州),丹參、八蓮麻(江西吉水),紫丹參(江西婺源、彭澤),紅蘿蔔(江西德興),赤參(江西景德鎮),丹參、紅根、赤參、紫丹參、奔馬草(湖南)

原 產 地:

中國大陸產於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生於山地、山谷、路旁、林下或水邊,海拔 30~960 公尺。

分    布:

產於馬祖,台灣藥用栽培

用    途:

1.藥用:以根入藥。中藥名南丹參(Salvia bowleyana Dunn)。秋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曬乾。根含丹參酮(tanshinone) Ⅰ、ⅡA,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咖啡酸(caffeic acid),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rosmarinate),丹參酚酸(salvianolic acid)A、B、C,亞甲基丹參醌(methylene tanshinquinone)。藥理作用:抗凝血,抗心肌缺血。性味:根:味苦,性微寒。活血化瘀,調經止痛。效用:根:用於胸痺絞痛,心煩,心悸,脘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經閉,鏟後瘀滯腹痛,崩漏,肝脾腫大,關節痛,疝氣痛,瘡腫。內服煎湯,9~15 克;或入丸、散。

莖:

多年生草本;根肥厚,外表紅赤色,切面淡黃色。莖粗大,高約 1 公尺,鈍四稜形,具四槽,被下向長柔毛。

葉:

葉為羽狀複葉,長 10~20 公分,有小葉(5)~7 片,頂生小葉卵圓狀披針形,長 4~7.5 公分,寬 2~4.5 公分,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或稍偏斜,邊緣具圓齒狀鋸齒或鋸齒,草質,兩面除脈上略被小疏柔毛外餘部均無毛,側脈 5~6 對,與中脈在上面平坦下面明顯,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側生小葉較小,基部偏斜;葉柄長 4~6 公分,腹凹背凸,被長柔毛。

花:

輪繖花序 8 至多花,組成長 14~30 公分頂生總狀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苞片披針形,長 0.3~0.4 公分,寬約 0.1 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兩面略被短柔毛,邊緣全緣,具緣毛;花梗長約4毫米,與花序軸密被長柔毛及具腺長柔毛。花萼筒形,長 0.8~1.0 公分,外面被具腺疏柔毛及短柔毛,內面在喉部被白色長剛毛,二唇形,裂至花萼長 1/4,上唇寬三角形,長約 0.2 公分,寬約 0.5 公分,先端有靠合的 3 小齒,下唇較小,三角形,長 0.15 公分,寬約 0.4 公分,淺裂成 2 齒,齒三角形,靠近,先端銳尖。花冠淡紫、紫至藍紫色,長 1.9~2.4 公分,外被微柔毛,內面靠近冠筒基部斜生毛環,冠筒長約 1.0 公分,伸出花萼,基部寬約 0.25 公分,向上漸寬,至喉部寬達 0.7 公分,冠簷二唇形,上唇略作鐮刀形,兩側折合,長 0.8~1.2 公分,寬約 0.5 公分,先端深凹,下唇稍短,呈長方形,長約 1.1 公分,寬約 1.2 公分,3 裂,中裂片最大,倒心形,先端微缺,基部略收縮,長 0.3 公分,寬 0.6 公分,側裂片卵圓形,較小,寬達 0.2 公分。能育雄蕊 2,伸至上唇片,花絲長約0.4 公分,扁平,無毛,藥隔長約 0.19 公分,上臂長達 0.15 公分,下臂長約 0.4 公分,二下臂藥室不發育,頂端聯合。花柱伸出,長達 2.8 公分,先端不相等 2 淺裂,後裂片較短。花盤前方微膨大。花期 3~7 月。

果    實:

小堅果橢圓形,長約 0.3 公分,褐色,頂端有毛。

特    性:

多年生草本;根肥厚,外表紅赤色,切面淡黃色。莖粗大,高約 1 公尺,鈍四稜形,具四槽,被下向長柔毛。葉為羽狀複葉,長 10~20 公分,有小葉(5)~7 片,頂生小葉卵圓狀披針形,長 4~7.5 公分,寬 2~4.5 公分,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或稍偏斜,邊緣具圓齒狀鋸齒或鋸齒,草質,兩面除脈上略被小疏柔毛外餘部均無毛,側脈 5~6 對,與中脈在上面平坦下面明顯,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側生小葉較小,基部偏斜;葉柄長 4~6 公分,腹凹背凸,被長柔毛。輪繖花序 8 至多花,組成長 14~30 公分頂生總狀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苞片披針形,長 0.3~0.4 公分,寬約 0.1 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兩面略被短柔毛,邊緣全緣,具緣毛;花梗長約4毫米,與花序軸密被長柔毛及具腺長柔毛。花萼筒形,長 0.8~1.0 公分,外面被具腺疏柔毛及短柔毛,內面在喉部被白色長剛毛,二唇形,裂至花萼長 1/4,上唇寬三角形,長約 0.2 公分,寬約 0.5 公分,先端有靠合的 3 小齒,下唇較小,三角形,長 0.15 公分,寬約 0.4 公分,淺裂成 2 齒,齒三角形,靠近,先端銳尖。花冠淡紫、紫至藍紫色,長 1.9~2.4 公分,外被微柔毛,內面靠近冠筒基部斜生毛環,冠筒長約 1.0 公分,伸出花萼,基部寬約 0.25 公分,向上漸寬,至喉部寬達 0.7 公分,冠簷二唇形,上唇略作鐮刀形,兩側折合,長 0.8~1.2 公分,寬約 0.5 公分,先端深凹,下唇稍短,呈長方形,長約 1.1 公分,寬約 1.2 公分,3 裂,中裂片最大,倒心形,先端微缺,基部略收縮,長 0.3 公分,寬 0.6 公分,側裂片卵圓形,較小,寬達 0.2 公分。能育雄蕊 2,伸至上唇片,花絲長約0.4 公分,扁平,無毛,藥隔長約 0.19 公分,上臂長達 0.15 公分,下臂長約 0.4 公分,二下臂藥室不發育,頂端聯合。花柱伸出,長達 2.8 公分,先端不相等 2 淺裂,後裂片較短。花盤前方微膨大。小堅果橢圓形,長約 0.3 公分,褐色,頂端有毛。花期 3~7 月。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23040050 紫花鼠尾草(南丹參)
趙新先 總主編 原色中草藥圖典(3)163丹參 p163 台北南天書局

中國植物誌 第 66 卷 148 頁 PDF  南丹參
中國植物誌 第 65 卷 179 頁 PDF 鼠尾草(Salvia japonica Thunb.)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丹參
 92年10月399頁

‧拍攝地點

科博館植物園藤蔓區(1100418)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