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燭 | |||||||||||||||||||||
|
‧中文名稱: | 南燭 更多南燭 |
‧英文名稱: | Tibet Lyonia |
‧學 名: | 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 Andromeda ovalifolia Wall. Pieris ovalifolia Don Xolisma ovalifolia Rehder |
‧科 名: | 杜鵑花科(Ericaceae)南燭屬(Lyonia) |
‧別 名: | 南燭(中國樹木分類學、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綟木『拾遺』,南天燭『圖經』、烏飯草『日華子』,珍珠花,米飯花(植物名實圖考) |
‧原產地: | 廣泛分布於印度、緬甸、馬來西亞、中南半島、中國南部及東南部、日本及台灣。 |
‧分布: | 產於台灣中央山脈中海拔約 1,400~2,900 公尺的森林內,北部大屯山硫磺泉地帶亦有生長。 |
‧用 途: | 1.觀花植物:每年 3~5 月開花,特產於台灣中海拔約 2,000 公尺的森林內。2.藥用:性味:枝、葉:澀、微酸、溫,有毒;果實:甘、溫,有毒。效用:枝、葉:外用治皮膚瘡毒,痲風;果實:活血,袪瘀,止痛;外用治跌打損傷,閉合性骨折。 |
‧莖: | 落葉小喬木,樹幹多為彎曲狀,樹皮平滑,老時有鱗片狀剝落;小枝條圓柱形,灰白色,初有柔毛,後則光滑無毛;冬芽多呈淡紅色。 |
‧葉: | 葉較多變化,卵形、卵狀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6~9 公分,寬 3~5 公分,先端漸尖或多少為銳尖,基部闊漸狹或圓至有時為心形,薄革質或紙質,全緣,中肋及側脈於背面隆起且有毛茸,側脈每邊 6~8 枚;葉柄長 0.4~1.2 公分,被有細毛。 |
‧花: | 花多數,密集生長,長向同一面,下垂狀,呈總狀花序排列;苞片線形或披針形,長 0.25~0.4 公分,先端銳尖,早落;花柄長 0.3~0.4 公分,略有毛茸;花萼 5 裂,常裂至基部,有柔毛,裂片三角狀披針形或卵形,先端銳尖;花冠長鐘形或筒狀,略有毛茸,白色,長 1~1.2 公分,寬 0.5~0.6 公分;雄蕊具有長的花絲,花絲先端有小的距,無芒,長 0.1~0.15 公分;子房近球形,有毛茸,花柱柱狀,與花冠同長。花期 3~5 月。 |
‧果實: | 果實為蒴果,扁球形,徑 0.5~0.6 公分,成熟時五裂,內有數目甚多的種子,種子短線形,無翅。果期 6~8 月。乾果常掛果至隔年 3~4 月。 |
‧特徵: | 落葉性小喬木,高 4~5 公尺,樹幹多為彎曲狀,樹皮平滑,老時有鱗片狀剝落;小枝條圓柱形,灰白色,初有柔毛,後則光滑無毛;冬芽多呈淡紅色。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0.5~1 公分;葉片長 6~8 公分,寬 3~4 公分,卵形,葉基圓形,葉尖漸尖形,葉緣為全緣,下表面被褐色貼伏狀絨毛,脈腋間尤為顯著。花序為總狀花序,長 5~10 公分,頂生,基部具葉狀苞片 2~3 片,花下垂性;花萼 5 深裂,裂片披針形,被毛;花冠長約 0.8 公分,長壺形,白色;雄蕊 10 枚,花絲彎曲,被毛,先端具 2 個附屬體;子房上位,5 室。果實為蒴果,徑約 0.5 公分,球形,胞背開裂,基部具宿存萼片。花期 3~5 月。長期以來,“南燭”用於稱呼不同的植物。自日本人把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誤稱『南燭』之後,我國一些書籍也沿襲誤用。中藥的『南燭』指的是越橘屬的米飯花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又稱烏飯樹。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03003010
南燭 |
‧拍攝地點: | 台中市和平區鳶嘴山步道旁(1040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