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苦櫧 | |||||||||||||||||||||
|
‧中文名稱: |
印度苦櫧 更多印度苦櫧 |
‧英文名稱: | Acuminate-leaved Chinkapin,Hengchun Evergreen Chinkapin |
‧學名: |
Castanopsis
indica
(Roxb.) A. DC. Castanopsis indica (Roxb.) Miq. |
‧科名: | 殼斗科(Fagaceae)栲屬(Castanopsis) |
‧別名: | 印度苦櫧,印度栲,恆春椎栗,恆春苦櫧,恆春栲樹,漸尖葉錐栗,漸尖葉櫧,印度錐,坡錐,黃楣,黃楣栲,山針楣(海南島),印度錐栗,紅楣栲,Zoogooru(排灣)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產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四省區的南部、西藏東南部(墨脫)及台灣。生於海拔約1 500公尺以下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常為上層樹種。越南、老撾、緬甸、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均有分佈。 |
‧分佈: | 在台灣,生長於南部恆春半島低至中海拔約 200~1,500 公尺之山地,叢林內或潮濕的溪谷。(Fiora of Taiwan);在恆春半島海拔 200~300 公尺的溪谷森林中常為優勢樹種,亦可見於扇平、旗山、壽卡、霧台、藤枝、南仁山、大里力山等地。 |
‧用途: | 1.木材是建築、其他之重構造材及家具良材:木材暗黃棕色,無寬木射線,心邊材區別不明顯,材質略堅重,紋理通直,密緻,乾後不易爆裂,是建築、其他之重構造材及家具良材。2.果可炒食或煮食。3.是野生動物的食物:印度苦櫧是台灣獼猴、大赤鼯鼠和赤腹松鼠的食物。4.藥用:性味:果實:甘、淡、平。效用:果實:治痢疾。 |
‧莖: | 常綠喬木,高可達 10 餘公尺,胸徑 30~60 公分;樹幹灰褐色,縱向寬溝裂;嫩枝及葉背有褐色絨毛,老枝條粗糙;冬芽卵形,有鱗片,散生褐色毛茸。 |
‧葉: |
葉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 8~30 公分,寬 3~8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葉緣疏生鋸齒,鋸齒先端呈刺芒狀,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背面密生褐色倒伏性毛茸,中肋於表面略隆起,但在背面顯著隆起,側脈 12 對,於背面隆起;葉柄長 1~1.5 公分,光滑無毛或稍有毛茸。 |
‧花: |
葇荑花序直立,長 4~8 公分,雄花序多叢生於枝條的先端,花序軸由柔毛;雄花杯形,長 0.1~0.15 公分,徑 0.3 公分;花被片 6 枚,邊緣有毛茸,雄蕊 8~12 枚;花絲細長,挺出;雌花序長達 40 公分,花柱 3 枚,長約 0.1 公分。花期 2 月至 5 月。 |
‧果實: | 殼斗球形,徑 4~6 公分,密佈細長,不分枝的針刺,針刺長 1~1.5 公分,徑約 0.05 公分,先端銳尖;堅果在殼斗內僅有 1 枚,球形或卵球形,徑約 2 公分,外面有毛茸。 |
‧特性: |
喬木,高 8~25 公尺,胸徑 15~60 公分,樹皮暗灰黑色,厚,縱裂,當年生枝、葉柄、葉背及花序軸均被黃棕色短柔毛,二年生枝散生較明顯的皮孔。葉厚紙質,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有時兼有倒卵狀橢圓形,長 9~20 公分,寬 4~10公分,頂部短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於圓,一側略短且稍偏斜,葉緣常自下半部起有鋸齒狀銳齒,中脈兩側的葉肉部分在葉面微凹陷,葉背面沿中脈、側及支脈均被短柔毛,側脈每邊 15~25 條,直達齒端;葉柄長 0.5~1.0 公分。雄花序多爲圓錐花序,雄蕊 10~12 枚;雌花序長達 40 公分,花柱 3 枚,長約 0.1 公分。果序長 10~27 公分,成熟殼斗密集,每殼斗有 1、偶有 2 堅果,殼斗圓球形,連刺徑 3.5~4.0 公分或稍較大,整齊的 4 瓣開裂,刺渾圓而勁直,在下部合生成刺束,殼壁為密刺完全遮蔽;堅果闊圓錐形,高與寬幾相等或高有時稍過於寬,橫徑 1.0~1.4 公分,密被毛,果臍約占堅果面積的 1/4。花期 3~5 月,果次年 9~11 月成熟。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06002060
印度苦櫧 |
‧拍攝地點: | 台大下坪熱帶實驗林場(1071210);南投縣蓮華池(1081030);山豬窟(108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