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椰子 | |||||||||||||||||||||
|
‧中文名稱: |
可可椰子 更多可可椰子 |
‧英文名稱: | Coconut Palm,Coconut Tree |
‧學名: |
Cocos nucifera Linn. |
‧科名: |
棕櫚科(Palmae)可可椰子屬(Cocos) |
‧別名: |
椰子、椰瓢、古古椰子、越王頭、生命之樹、天堂之樹、半天水、Dodo(排灣)、Anniyoo(雅美) |
‧原產地: | 原產地不明,有謂之太平洋諸島者,亦有謂之於南美洲者,現廣泛栽培於熱帶地區。1645 年間荷蘭人最早引進在屏東一帶栽培。 |
‧分佈: | 台灣主要分布於中南部平地。 |
‧用途: | 1.觀賞用:樹姿優美,可作行道樹、園景樹。2.食用:可可椰子的果液可供飲用;果肉可食或製椰乾、椰粉或煉製椰油、幼嫩花序中之液汁含糖份,可以醱酵釀酒。3.製作日常用品:可可椰子的外種皮可製作繩索、蓆墊、毛刷;葉可以編帽、茸屋;椰殼可以製作器具,樹幹則可以當柴燒。4.藥用:根皮:苦、平;椰肉:甘、平;椰子水:甘、溫。效用:根、根皮:止血,止痛。治鼻衄,胃痛,吐瀉;椰子殼:治楊梅瘡、筋骨痛;椰子肉:益氣,袪風;椰子水:滋補,消渴,清暑,殺蟲,生津利尿。治消渴症,風熱,吐血,水腫,心臟性水腫,口乾煩渴;椰子油:治疥癬,凍瘡,神經性皮炎。 |
‧莖: | 莖直立略彎曲,高大圓柱狀,基部膨大,單稈,無分枝,表面粗糙,高可達 15~25 公尺。 |
‧葉: |
羽狀複葉,叢生於莖頂端,小葉線形至披針形,葉基摺襞向外鑷合。 |
‧花: |
花淡綠色,花序的上端有多數雄花,下端有為數不多的雌花,穗狀花序;肉穗花序長 85~90 公分,分歧多,佛燄長 80~85 公分,小花梗長 45~48 公分。雄花:花徑 0.8~0.9 公分,花被 6 枚,雄蕊 6,長 0.8~0.9 公分;雌花:花徑 2~2.5 公分,肥大,花被 6 枚,子房 3 室,每室具胚珠 1 枚。祇 1 室成熟。 |
‧果實: | 堅果,大形,長 20~30 公分,徑 15~20 公分,呈圓錐狀橢圓形,頂端微具三稜,略呈三角形,每顆重 1.5~2.5 公斤,開花後一年成熟;外果皮薄,顏色因品種不同而有黃、綠、橘色之別;中果皮厚,富於纖維質,稱之為 ''可爾''(coir);內果皮即堅硬之殼,呈核狀,厚 1/3 公分,長 8~10 公分,徑 7.5~9.5 公分,核端有 3 個發芽孔,幼核之內壁,形成乳白色胚乳薄層,其內充滿汁液,稱之為 spoon coconut,每果約含 370 cc.以上,其後隨成長而汁液漸被吸收,胚乳增厚硬化,則為椰子肉(coconut meat)。 |
‧特性: |
棕櫚科植物。莖直立略彎曲,高大圓柱狀,基部膨大,單稈,無分枝,表面粗糙,高可達 15~25 公尺。羽狀複葉,叢生於莖頂端,小葉線形至披針形,葉基摺襞向外鑷合,葉長 4.5~7 公尺、總柄堅韌、基部闊而扁平、附黑褐色纖維。雄花密生於花梗上部、雌花疏生於小花梗基部。內果皮為堅硬之殼,幼時,核的內壁形成薄層的乳白色胚乳,其內充滿汁液,有淡甜味,成熟汁液漸被吸收,胚乳漸增厚硬化,即椰肉。可可椰子即為一般所吃的椰子,在南台灣頗為普遍。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629010010
椰子 |
‧拍攝地點: | 國道四號近山線縱貫鐵路(950624);屏東縣六堆客家園區(1011030);古巴(103052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