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莢迷

台東莢迷02.JPG
台東莢迷02
台東莢迷14.JPG
台東莢迷14
台東莢迷15.JPG
台東莢迷15
台東莢迷16.JPG
台東莢迷16
台東莢迷-莖01.JPG
台東莢迷-莖01
台東莢迷-果枝06.JPG
台東莢迷-果枝06
台東莢迷-葉20.JPG
台東莢迷-葉20
台東莢迷-花23.JPG
台東莢迷-花23
台東莢迷-花29.JPG
台東莢迷-花29
台東莢迷-花1.jpg
台東莢迷-花1
台東莢迷-花2.jpg
台東莢迷-花2
台東莢迷-花蕊02-.jpg
台東莢迷-花蕊02-
台東莢迷-花蕊07.JPG
台東莢迷-花蕊07
台東莢迷-葉.jpg
台東莢迷-葉
1
台東莢迷-青實01.JPG
台東莢迷-青實01
台東莢迷-實12.JPG
台東莢迷-實12
台東莢迷-乾實03.JPG
台東莢迷-乾實03
細扁食蚜蠅00.JPG
細扁食蚜蠅00
台東莢迷-實1.jpg
台東莢迷-實1
台東莢迷-種實00.JPG
台東莢迷-種實00
台東莢迷-種實01.JPG
台東莢迷-種實01

中文名稱:

台東莢蒾                                     更多台東莢蒾
英文名稱: Taitung Viburnum

學名:

Viburnum taitoense Hayata

科名:

忍冬科(Caprifoliaceae)莢蒾屬(Viburnum)

別名:

臺東莢蒾、雪裏藏珠、四季青
原產地: 台灣固有植物;然台東莢並非僅產於台東而是全島的中高海拔森林中均可見,大陸之湖南、廣西亦有分布。
分佈: 產於台灣中央山脈海拔 1,600~3,000 公尺之森林內,較常見於太平山、思源、梨山、畢祿溪、清境農場、梅峰、翠峰、昆陽、阿里山及南橫檜谷
用途: 1.優良的高山景觀植物:台東莢可觀花也可觀果,果實成熟時,滿樹紅果,是高山的一大視覺餉宴,其果實富含水汁,是高山鳥類的最愛,也可供食用。2.藥用:性味:根:微甘、涼;莖葉:微苦、辛、寒。效用:根:調經止痛。治產後瘀血腹痛,痛經;莖葉:散瘀止痛,通便。治跌打損傷,便秘。
莖:
灌木,高 1.5~2 公尺,具有多數分枝,小枝細長,斜上昇狀,帶紫色而被星狀毛。

葉:

單葉,對生,具葉柄,柄長 0.5~1.2 公分,被毛及溝紋;葉片長 5~9 公分,寬 2~3 公分,長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葉基銳形,葉尖銳形,厚紙質至革質,葉緣為尖突狀鋸齒,上下表面均光滑無毛,上表面暗綠色而有光澤,背面淡綠色;側脈 5~6 對,上表面凹下,下表面隆凸。

花:

花序為短聚繖花序,頂生,徑約 3~4.5 公分,被黃褐色絨毛;苞片長約 0.5 公分,狹長,先端銳形;小苞片 2~3 片,成對排列或圍生於萼片之下部;花萼鐘形,長 0.15~0.25 公分,先端 5 裂,裂片鈍三角形,外側與花梗均被星狀毛;花冠壺形,白色,長約 1 公分,先端 5 齒裂,裂片橢圓形;雄蕊 5 枚,著生於花冠筒喉部,花絲短小,花藥橢圓形;子房下位,被毛,1 室,內藏胚珠 1 枚,花柱單一,基部膨大,先端 3 淺裂。花期 3~5 月。
實: 果實為核果,卵形,長 0.6~0.7 公分,徑 0.5~0.55 公分,成熟時由黃轉為紅色;種子近三稜形,其中一面有一縱溝。果期 4~8 月。

特性:

常綠灌木,幼枝紫褐色,被星狀毛。葉對生,厚紙質至革質,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 5~9 公分,先端鈍至略圓形,基部銳形,兩面均平滑無毛,邊緣有淺細鋸齒。聚繖花序頂生,被黃褐色毛,萼銳形,裂片鈍三角形,外側有毛,花冠白色,冠筒長約 0.9 公分,先端 5 裂,裂片橢圓形,雄蕊著生於喉部,花絲甚短,內藏而不凸出冠筒。核果橢圓形,熟時黃色或橘紅色。台東莢的葉革質,甚硬,花冠筒形,核果熟時常呈黃紅色,均是本種的特色。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4004110東莢蒾
應紹舜 台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 第二卷(增訂一版) 14.台東莢蒾 p602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993 台東
莢蒾 p497 國立編譯館主編
呂福原 等 著 臺灣樹木圖誌 第二卷 民國九十五年 東莢蒾 37頁
中國植物誌 第 72 卷 55 頁 PDF 台東莢蒾
https://baike.baidu.com/item/台東莢蒾/6163330 台東莢蒾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台東莢蒾 434頁 92年10月

拍攝地點 投縣仁愛'鄉清境農場(1000623;花1020223);翠峰(1060125-1060522)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