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台灣山苦蕒 更多台灣山苦蕒 |
‧英文名稱: | Formosan Lettuce |
‧學名: |
Pterocypsela
formosana (Maxim.) C. Shih Pterocypsela formosana (Maxim.) Shih Lactuca formosana Maxim. Lactuca morii Hayata |
‧科名: | 菊科 ( Compositae )刺果菊屬(Pterocypsela ) |
‧別名: | 台灣山苦蕒,臺灣山苦蕒(臺灣植物誌),臺灣翅果菊,台灣山萵苣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分佈陝西(佛坪、華陽、眉縣、西疇)、江蘇(南京)、安徽(桐廬、休寧)、浙江(杭州)、江西(武甯)、福建(長汀、雲崗)、河南(登封、嵩縣、信陽)、湖北(房縣、武漢、宜昌)、湖南(長沙、雪峰山)、廣東(蕉嶺)、廣西(臨桂)、雲南(昆明);台灣、琉球及西歐亦有分佈。生於山坡草地及田間、路旁,海拔 140~2, 000 公尺。 |
‧分佈: | 分佈於低海拔地區,常出現於向陽荒地、路旁、斜坡及耕地附近。 |
‧用途: | 1. 食用:用開水燙過後,就是一道好蔬菜(救荒野菜之一)。亦可當雞、鴨、鵝的飼料。山萵苣是台灣著名的野菜,其幼苗及嫩莖葉可食,以沸水汆燙去其苦味,再行炒食、煮湯皆十分可口,可作一般蔬菜食用。此外,山萵苣也是鴨、鵝的最佳飼料,因此又被稱為鵝仔草或山鵝菜。幼苗及嫩莖葉可煮或炒食用。2.藥用:全草:寒、苦。效用:全草降血壓,散結袪瘀,理氣健胃,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治扁桃腺炎,咽喉發炎,肺炎咳嗽,肝炎,膽囊炎,胃痛,腸炎;外用治皮膚炎。 |
‧莖: | 一年生草本,高 0.5~1.5 公尺。根分枝常成蘿蔔狀。莖直立,單生,基部直徑達 0.7 公分,上部繖房花序狀分枝,分枝長或短,上部莖枝有稠密或稀疏的長剛毛或脫毛而至無毛。 |
‧葉: |
下部及中部莖葉全形橢圓形、長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羽狀深裂或幾全裂,有長達 5 公分的翼柄,柄基稍擴大抱莖,頂裂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或三角形,側裂片 2~5 對,對生、偏斜或互生,橢圓形或寬鐮刀狀,上方側裂片較大,下方側裂片較小,全部裂片邊緣有鋸齒;上部莖葉與中部莖葉同形並等樣分裂或不裂而為披針形,邊緣全緣,基部圓耳狀擴大半抱莖;全部葉兩面粗糙,下面沿脈有小刺毛。 |
‧花: |
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繖房狀花序。總苞果期卵球形,長 1.5 公分,寬 0.8 公分;總苞片 4~5 層,最外層寬卵形,長 0.2 公分,寬 0.1 公分,頂端長漸尖,外層橢圓形,長 0.7 公分,寬 0.18 公分,頂端漸尖,中內層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達 1.5 公分,寬 0.1~0.2 公分或過之,頂端漸尖。舌狀小花約 21 枚,黃色。 |
‧果實: | 瘦果橢圓形,長 0.4 公分,寬 0.2 公分,壓扁,棕黑色,邊緣有寬翅,頂端急尖成長 0.28公分的細絲狀喙,每面有 1 條高起的細脈紋。冠毛白色,幾為單毛狀,長約 0.8 公分。花果期 4~11 月。 |
‧特性: |
二年生直立草本,高 45~100 公分,頂端分枝。下部葉片長 12~14 公分,寬 5~8 公分,倒卵形至橢圓形,葉尖漸尖形,葉基狹窄,略呈抱莖狀,羽狀深裂,頂端裂片三角形,側裂片 2~4 對,倒卵形,裂片為不規則齒狀裂,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灰白色,脈上被毛;上部葉片小型,卵圓形至披針形,基部抱莖。頭狀花序呈繖房狀排列,花序軸長 0.6~1.6 公分;總苞圓筒狀,長 1~1.2 公分;總苞片無毛,先端鈍,外層總苞片長 0.3~0.4 公分,卵形至橢圓形,中間層總苞片卵圓形至披針形,內層總苞片線形;小花皆為舌狀花,25~28 朵;花冠長約 1 公分,寬約 0.1 公分。果實為瘦果,長 0.4~0.5 公分,寬約 0.2 公分,卵圓形,3 條脈,頂端賄狀突起;冠毛白色,長約 0.7 公分,近等長。花期 9~11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9128020
台灣山苦蕒 |
‧拍攝地點: | 台中市后里區公館里尾社莊花田邊(1060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