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蘇花

台灣山蘇花0

台灣山蘇花02.JPG
台灣山蘇花02
台灣山蘇花03.JPG
台灣山蘇花03
台灣山蘇花04.JPG
台灣山蘇花04
台灣山蘇花08.JPG
台灣山蘇花08
台灣山蘇花09.JPG
台灣山蘇花09
台灣山蘇花10.JPG
台灣山蘇花10
台灣山蘇花11.JPG
台灣山蘇花11
台灣山蘇花13.JPG
台灣山蘇花13
台灣山蘇花-孢子0.JPG
台灣山蘇花-孢子0
台灣山蘇花-孢子1.JPG
台灣山蘇花-孢子1
台灣山蘇花-孢子2.JPG
台灣山蘇花-孢子2
台灣山蘇花-孢子3.JPG
台灣山蘇花-孢子3
台灣山蘇花-孢子5.JPG
台灣山蘇花-孢子5
台灣山蘇花-孢子6.JPG
台灣山蘇花-孢子6
台灣山蘇花-孢子7.JPG
台灣山蘇花-孢子7
台灣山蘇花-孢子葉0.JPG
台灣山蘇花-孢子葉
台灣山蘇花-孢子葉1.JPG台灣山蘇花-孢子 台灣山蘇花-孢子葉2.JPG
台灣山蘇花-孢子葉
台灣山蘇花-孢子葉4.JPG
台灣山蘇花-孢子葉
台灣山蘇花-孢子葉6.JPG
台灣山蘇花-孢子葉
台灣山蘇花-莖0.JPG
台灣山蘇花-莖0

‧中文名稱:

台灣山蘇花                               更多台灣山蘇花

‧英文名稱: Bird's-nest fern、 Nest fern

‧學名:

Asplenium nidus Linn.

‧科名:

鐵角蕨科(Aspleniaceae)鐵角蕨屬(Asplenium)

‧別名:

台灣山蘇花,台灣巢蕨、鳥巢蕨、雀巢蕨、歪頭菜、鳥巢羊齒、雀巢羊齒、山蘇、山蘇花、七星劍(廣西)、尖刀如意蕨(雲南)、老鷹七(貴州)

‧原產地: 非洲至玻里尼西亞一帶、澳洲、亞洲熱帶區、東南亞。
‧分布: 綠島、蘭嶼、台灣境內 2,500 公尺以下。台灣廣見於全島中低海拔山區森林內,著生為主,偶岩生,數量非常多。
‧用途: 1.盆栽、寄植觀賞等。其葉片為優良花材。山地同胞取其芽搗碎敷創傷,而且捲曲嫩葉可炒、煮食,亦可以煮稀飯和做泡菜。2.藥用:性味:微苦、涼。效用全草:清熱解毒
‧莖: 根莖短而粗,緣葉自地下莖叢生,由中心向四方開展而成巢狀。

‧葉:

葉序為叢生(簇生),葉端漸尖為外型闊披針形,葉脈在僅中肋有明顯突出葉背,其葉色正面翠綠,葉柄、短而多肉、黑色、基部被有黑褐色線形鱗片。葉柄短,葉片披針形,全緣些微呈波浪形,間有小缺刻,全長約 70 公分,寬 10公分。

‧花:

 
‧果實: 孢子囊群線形,位於中肋和葉緣之間,由中肋延側脈著生。

‧特性:

原生種,普遍產於台灣各地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內,附生於樹幹、岩壁的蕨類,基部常堆積許多其他樹種的落葉而形似於鳥巢,故而得名。多年生常綠草本蕨類。根莖短而粗,緣葉自地下莖叢生,由中心向四方開展而成巢狀。葉柄短,葉片披針形,全緣些微呈波浪形,間有小缺刻,全長約 70 公分,寬 10 公分。孢子囊群線形,位於中肋和葉緣之間,由中肋延側脈著生。冬季生育緩慢,夏秋發育快速,喜好溫度介於 20~30 度之間,若低於 15 度的話則有黃化、壞疽等寒害現象。栽植則有板植、盆栽、寄植觀賞等。
‧各種山蘇花 1.山蘇花(Asplenium antiquum Makino):植株叢生成巢狀單葉葉身向下延至基部葉脈    在葉緣處聯合形成網脈孢膜長長於中軸到葉緣的一半。產於中海拔山區。
2
.臺灣山蘇花(Asplenium nidus Linn. ):植株叢生成巢狀葉革質單葉葉身向下延至基    部葉脈在葉緣處聯合形成網脈孢膜短短於中軸到葉緣的一半葉片較狹長,葉片    先端較突,葉緣呈波狀,葉背孢子囊線形,長於葉片上半葉兩側中央,中肋較粗,作為    蔬菜生產時產量較高。產於中低海拔山區。
3.南洋山蘇花(Asplenium australasicum (J. Sm. ) Hook.):外形似山蘇花但其中肋遠軸面具    隆起之脊且具極短之柄此外孢膜長約為中軸到葉緣的一半。產於低海拔山區。
*炒山蘇大多為南洋山蘇      
山蘇花之栽培與利用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29001150 臺灣山蘇花
郭城孟 蕨類圖鑑 遠流台灣館 編 2005年11月
台灣巢蕨 258頁
邱年永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4) 19 巢蕨 p20 台北南天書局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507台灣山蘇花 p254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4(2) 卷 136 頁 PDF 巢蕨
https://baike.baidu.com/item/鳥巢蕨 鳥巢蕨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 鳥巢蕨
92年10月70頁

‧拍攝地點:

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特展室(1010624)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