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臺灣拎樹藤 更多臺灣拎樹藤 |
‧英文名稱: | Formosan Epipremnum |
‧學名: |
Epipremnum formosanum Hayata |
‧科名: | 天南星科(Araceae)拎樹藤屬(Epipremnum) |
‧別名: | 台灣拎樹藤,臺灣拎樹藤,台灣麒麟葉、臺灣麒麟葉、台灣萬年藤 |
‧原產地: | 台灣特有種。 |
‧分佈: | 產於台灣海拔 2,000 公尺以下山區之巖壁上或樹幹上自生。 |
‧用途: | 1.觀賞用:台灣拎樹藤羽狀分裂的葉形,好似經過人工刻意修剪而成,相當別緻,其葉終年翠綠,以蛇木攀附栽植,具有極佳的觀賞價值。台灣拎樹藤性耐陰,比起拎樹藤來,更為細緻優雅,適合作盆栽或庭園點綴、攀附栽植觀賞,是相當值得推廣的山野景觀植物。2.藥用:性味:根、莖、葉:淡、澀、平。效用:全草:清熱潤肺,散瘀消腫,舒筋活絡,清肝解毒,消炎止痛,涼血止血。治感冒發熱,頓咳,傷寒,跌打,骨折,風濕痹痛,目赤,鼻衄;外用治癰疽瘡癤,毒蛇咬傷,陰囊紅腫,乳瘡,結膜炎,四肢酸痛,風溼性腰腿痛。 |
‧莖: | 附生植物,匍匐於石上或樹幹上。根莖匍匐,粗 1 公分,光滑,乾時有許多縱皺和細斑痕;葉柄痕明顯,倒三角形或橫新月形,寬 2 公分,高 0.8 公分。 |
‧葉: |
葉柄長 30 公分,半圓柱形,腹面平坦或內凹,背面圓形隆起,基部擴大,擴展部分三角形,長 0.3 公分,基寬 0.2 公分,葉片膜質,輪廓長圓形,倒卵狀或卵狀長圓形,長 40 公分,寬 25~30 公分,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寬鈍非心形,羽狀分裂,下部裂片間彎缺與中肋相距 2.5 公分,裂片 6~10 對;頂生裂片梯形,先端驟狹銳尖或漸尖,中部側裂片線狀三角形,多少鐮狀,長約 18 公分,基部寬 3.5 公分,先端長漸尖;中部側脈與中肋交成 40~50° 銳角,細脈明顯,網狀。 |
‧花: |
花序柄單生葉腋,長約 15 公分,粗 0.8 公分。佛焰苞厚,席捲,先端銳尖,長 13 公分。肉穗花序單性,圓柱形,長 11 公分,粗 2 公分,先端鈍圓,向下多少變粗。雄花極密,通常有雄蕊 6,成熟時外彎,花絲扁平,牢貼於不育子房上,寬 0.1 公分,長度不一,變黑色,先端漸狹,花藥卵狀線形,長 0.25 公分,基部寬 0.1 公分;不育子房倒圓錐狀圓柱形,橫切面為六角形,長 0.4~0.3 公分,寬 0.4 公分,頂端截平,中央有線形臍狀凸起。花期 4~5 月。 |
‧果實: | 漿果,果實密擠。 |
‧特性: |
附生草植或木質藤本,常匍匐於石上或樹幹上;根莖匍匐,粗 1 公分,光滑,乾時有許多縱皺和細斑痕;葉柄痕明顯,倒三角形或橫新月形,寬 2 公分,高 0.8 公分。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10~30 公分,近直立;半圓柱形,腹面平坦或內凹,背面圓形隆起,基部擴大,擴展部分三角形,長 0.3 公分,基寬 0.2 公分,葉片膜質,輪廓長圓形,倒卵狀或卵狀長圓形,長 40 公分,寬 25~30 公分,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寬鈍非心形,成熟葉羽狀分裂,下部裂片間彎缺與中肋相距 2.5 公分,裂片 6~10 對;頂生裂片梯形,先端驟狹銳尖或漸尖,中部側裂片線狀三角形,多少鐮狀,長約 18 公分,基部寬 3.5 公分,先端長漸尖;中部側脈與中肋交成 40~50° 銳角,細脈明顯,網狀。花序柄單生葉腋,長約 15 公分,粗 0.8 公分;佛焰苞厚,席捲,先端銳尖,長 13 公分;肉穗花序單性,圓柱形,長 11 公分,粗 2 公分,先端鈍圓,向下多少變粗;雄花極密,通常有雄蕊 6,成熟時外彎,花絲扁平,牢貼於不育子房上,寬 0.1 公分,長度不一,變黑色,先端漸狹,花藥卵狀線形,長 0.25 公分,基部寬 0.1 公分;不育子房倒圓錐狀圓柱形,橫切面為六角形,長 0.4~0.3 公分,寬 0.4 公分,頂端截平,中央有線形臍狀凸起。花期 4~5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632010010
臺灣拎樹藤 |
‧拍攝地點: | 八仙山森林遊樂區(1031127-1031208);台中市東勢林場楓林小徑(103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