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台灣海棗」 Phoenix hanceana Naudin   ) 昔日的蹤跡
與在大肚山的分佈現況

 
 
文、攝 / 溫俊傑
 
 
 
 

從「?榔」地名與「?榔帚」產地探尋台灣海棗昔日在台灣分布的足跡

  台灣的地方名稱有以地物取義的命名方式,「台灣海棗」俗稱「?榔」,有的地方名稱因早期「?榔」分布遍地而得名。台灣西部沿海地區自北而南,如桃園縣新屋鄉的?榔村、?榔山,新竹市的康樂里(筆者現居地,昔稱?榔庄),臺中縣清水鎮的?榔里、 ?榔國民小學 ,嘉義縣朴子市的大、小?榔,台南縣北門鄉的?榔山, 屏東縣恆春鎮 的 德和里 (原名?榔林)等,皆因?榔而得名。這些村落分布在台灣西部的林口台地、桃園台地、新竹丘陵、苗栗丘陵、后里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恆春台地,這些地區的地質屬紅土礫石分布的區域,土壤貧瘠。因而瞭解台灣海棗主要生長於土壤貧瘠而乾燥的生育環境,昔日在台灣西部的丘陵台地皆有分布。但因人為的土地開發利用,多數?榔聚落已不見台灣海棗族群。於今想目睹自然生育地的台灣海棗族群也就相形困難,僅存少數為保有地方人文色彩的社區樣株得以觀之。

                                                                  台灣在早期農業時代,民生用品多數取材自大自然植物,其中掃帚的製作材料除「芒草」外,則以 「?榔」為大宗。以?榔葉為素材所製作的掃帚俗稱「?榔帚」 , 其製作方式係將?榔(台灣海棗)枝葉曬乾 ,以及 利用月桃葉的纖維製成繩子綑紮而成 。 農民多數利用農閒時間製作?榔掃把,以 作為日常生活使用的清潔工具。屏東縣萬丹鄉香社村 、高雄縣林園鄉、 台南縣陳卿寮 、 嘉義縣朴子市 , 都曾因製作?榔掃帚盛極一時而聞名全國。 高雄縣林園鄉一句地方上的順口溜「潭頭駛牛車、中厝起大厝、林內綁掃帚」,描述了林園鄉潭頭村、中厝村、林內村三個村落各自的產業特色,其中「林內綁掃帚」係指林內村民以製作?榔掃帚為業 。 如今取材自大自然素材的傳統掃帚,已被大量生產且價廉的塑膠製品所取代,傳統製造方式已漸式微,所幸這幾年 政府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 , 讓「?榔帚」得以保留為傳統手工藝 。 ?榔帚既取材自大自然 ,那麼 台灣海棗昔日遍佈在南台灣各處的景況當能推想而知 。
桃園縣新屋鄉上?榔 9 號門牌, 以「?榔」(台灣海棗)為地名。 桃園縣新屋鄉笨港國小校園的台灣海棗植株(雄)

竹北鳳山崎山丘陵區「台灣海棗」植株零星分布的現況

  筆者現居地新竹市康樂里 昔稱「?榔庄」 ,三百年前因?榔遍佈而得名,因土地開發為社區人口居住環境,台灣海棗族群都已消聲匿跡 。有鑒於此 , 林再興里長為保有地方人文色彩 ,在社區活動中心的 公兒八公園指定栽種了十餘株的「海棗」。

  因鄰近竹北 「鳳山崎山」 丘陵區 ,新竹縣府並完成 竹北蓮花寺休閒?道 , 就地利之便 , 除休閒健身外並作為長期生態資源觀察的地點。 鳳山崎山是竹北市北境的山丘,成東西走向,西向直趨台灣海峽,土質為紅土礫石呈赤紅色,與山間綠蔭形成強列對比,每當日暮時分彩霞輝映,景緻宜人。昔日「鳳崎晚霞」更是淡水廳志遴選為全淡八景之一而享富盛名。

竹北蓮花寺休閒?道,沿途?道兩側可見零星分布之台灣海棗 30 餘株,植株高度多為 1 至 2 公尺 ,?道全區以相思樹林為森林主要結構,部分由琉球松人造林、栓皮櫟、江某、黃連木或竹林所構成。台灣海棗植株則零星分布於相思林、栓皮櫟林、琉球松林或竹林下生長,其結果率不佳,且新生幼苗幾不可見。

竹北市鳳山崎山呈零星分布的台灣海棗植株 –相思林下 竹北市鳳山崎山呈零星分布的台灣海棗植株 –竹林下

大肚山丘陵台地「台灣海棗」族群分布的現況

  大肚山台地屬紅土礫石地質,土壤貧瘠,提供適合台灣海棗族群成長的生育地環境。台灣海棗族群在大肚山台地主要呈現地域性密集分布或零星分布的狀態。

  竹坑山周遭多溝谷邊坡的陡峭地形,且為頻繁火燒形成的大黍或芒草優勢植物社會之草生地,因土地貧瘠、地形地勢不利墾植開發之經濟效益,此區域之台灣海棗在不受人為因素干擾下族群穩定成長呈地域性密集之分布,植株之數量應不亞於「關山台灣海棗自然保護區」〔註 1 〕。另外,觀察中發現台灣海棗之新生幼苗於草生地中穩定生長。相較於竹北鳳山崎山,雖有零星台灣海棗植株散布在相思林、栓皮櫟林、琉球松林或竹林下,但新生幼苗則幾不可見。

  台地上以相思樹林為森林主要結構的區域,台灣海棗僅能於林下生長,在相思炭窯遺址陸續被發覺後,發現經墾植後的區域,僅極少數台灣海棗植株得以零星分布。而緊鄰華山路之溪谷邊坡以及大肚?第六公墓周遭的大黍草生地上,台灣海棗亦呈少數零星分布狀態。可見台地上之土地適合墾植耕作者,台灣海棗族群多因墾植開發而消失殆盡,偶有尚存植株則呈零星分布的狀態。但清水鎮?榔地名附近已幾乎不見台灣海棗。

  由上得知台灣海棗在大肚山丘陵台地之族群分布以竹坑山附近的溝谷邊坡,地形地勢不利墾植開發區域為優勢,與大黍、芒草草生地共棲,並與相思樹林族群形成壁壘分明的生存區域。大黍冬天乾枯提供大肚山頻繁火災的燃燒素材,燒死了相思樹林阻擋其勢力的擴張,而保有大黍與芒草的草生地。芒草則逐步擴張族群範圍與大黍競生。台灣海棗的樹幹上滿布著落葉後留下的葉柄痕跡,這被覆在樹幹上殘留的葉柄,保護台灣海棗在大肚山頻繁的火災中得以留存。台地上另一優勢族群–台灣百合,挺出大黍草生地開花,授粉後蒴果在秋季裡成熟開裂,靜待冬季的東北季風帶走薄翼的種子,尋找族群擴張繁衍的機會,隨後植株乾枯,留著地下鱗莖不怕火燒,等待來年春雨發芽,展開另一個生命周期。在這共棲的生存環境裡有了頻繁火災的介入,維繫了彼此間相互依存又抗衡的生存空間,並提供我們最佳的生態觀察場所。

〔註 1 〕「關山臺灣海棗自然保護區」位於臺東縣南撗公路新武橋附近,轄屬臺東林區管理處關山事業區第 4 、 5 、 12 、 25 、 26 林班,面積為 54 公頃 ,海拔高度 290 ∼ 750 公尺 。該保護區保有較大面積密集的臺灣海棗,全區經每木調查及掛牌,共計臺灣海棗植株 2250 株,可供學術研究與瞭解區內臺灣海棗分布及生長情形。 1

大肚山的紅土礫石地質 燒不死的台灣海棗,樹幹上滿布著落葉後留下的葉柄痕跡
大肚山的台灣海棗在不利墾植開發的溪谷邊坡上呈地域性分布

認識台灣海棗

〔植株特徵描述〕

  台灣海棗( Phoenix hanceana Naudin   ),棕櫚科( Arecaceae )海棗屬( Phoenix ),是單子葉植物,莖沒有形成層,無法逐年長粗形成年輪供作樹齡推算。常綠喬木,單幹,沒有分枝,植株高度 3 ∼ 6 公尺 ,直徑約 20 ∼ 30 公分 ,莖幹上滿布落葉後殘留的葉柄痕跡。這被覆在樹幹上殘留的葉柄,也是台灣海棗在大肚山頻繁的火災中成為保命的關鍵利器。

〔葉部特徵描述〕

  葉為一回奇數羽狀複葉,長約 2 公尺 ,呈螺旋狀排列叢生於頂端。小葉 75 ∼ 100 對,披針形,灰綠色,呈 V 字形向上折疊,長 27 ∼ 50 公分 ,寬 3 ∼ 3.8 公分 ,先端銳尖,靠近葉柄處的小葉變成針刺狀,葉柄長 20 ∼ 30 公分 。蛺蝶科中蛇目蝶亞科成員的幼蟲食草多為禾本科植物,唯獨成員之一的「紫蛇目蝶」,其幼蟲則對棕櫚科植物的葉子情有獨鍾。在台灣原生的棕櫚科植物中,「山棕」與「台灣海棗」的葉片上經常可以發現它們的蹤影。

〔花部特徵描述〕

  單性花,雌雄異株,肉穗花序腋生,由一長橢圓形的佛焰苞保護。大肚山之台灣海棗花期 3 ∼ 6 月, 5 月為盛花期。它的雄花,萼片 3 枚,基部連生呈壼狀。花瓣 3 枚,乳白色,革質,雄蕊 6 枚。雌花,萼片 3 枚,基部連生呈三角杯狀。花瓣 3 枚,黃綠色,革質,呈覆瓦狀排列。 : 柱頭白色 3 裂且向外反捲。子房 3 室,離生,胚珠各一,只有一室發育,所以一個果實中只有一粒種子。

  肉穗狀花序有一橙黃色的總梗。花開之初,總梗發育將花序挺出佛焰苞外,雄花序依序盛開,並招來蜜蜂採粉,約莫一週的時間,雄花序逐漸落花殆盡而萎縮乾枯呈褐色。雌花序中每一朵雌花,由 3 片黃綠色肉狀革質的花瓣呈覆瓦狀排列緊密的包覆著子房,花瓣上部只開放一丁點的空間讓三叉的柱頭得以伸出,靜候傳媒授粉,乍看之下,像是沒有花瓣的子房,授粉過的雌蕊柱頭萎縮變黑。花序的總梗會持續生長,將果實挺出叢生的葉子。

〔果實與種子特徵描述〕

                                            果實為漿果,長橢圓形,長約 1.4 公分 ,徑約 0.9 公分 ,初為綠色,漸為橙黃色,成熟時轉紫黑色,成熟的果實可以生食,味道有點類似棗乾。種子橢圓形,具有一溝槽,種子因 3 室子房中僅一胚珠發育,發育的種子向中軸兩側包覆成長,因此形成單側溝槽的種子形狀。
台灣海棗開花中的雄株 台灣海棗的雌株
台灣海棗的雄花序
台灣海棗的雌花,花被不顯著,雌蕊 1 ,柱頭 3 裂。
台灣海棗的雄花,花瓣 3 枚 ,雄蕊 6 枚 。 台灣海棗的雌花授粉後,白色柱頭變成黑褐色。
台灣海棗的雌花授粉後,花序總梗會生長延伸。 台灣海棗與海棗的種子比較,台灣海棗的種子(左) 海棗的種子(右)。
以台灣海棗為食草的紫蛇目蝶幼蟲 (竹北市鳳山崎山) 幼蟲以台灣海棗為食草的紫蛇目蝶垂蛹 (竹北市鳳山崎山)
台灣海棗的雄花序, 總梗上的小梗數量共計 31 枝。 台灣海棗的雄花序, 總梗上的雄花共計 1467 朵,是雌花的 2 倍。
台灣海棗的雌花序, 總梗上的小梗數量共計 25 枝。 台灣海棗的雌花序, 總梗上的雌花共計 672 朵。

 


作者 / 台灣百合生態解說志工

 

 

 
 
大地詩抄
 

記七股潟湖
候鳥悲歌之風力發電

環境倫理
  科技與生態
環境影響評估
  健康風險評估—環評之轉機抑或陷阱?
研究生園地
  森林的生靈: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