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台灣粉條兒菜 更多台灣粉條兒菜 |
‧英文名稱: | Formosa Aletris |
‧學名: | Aletris
formosana
(Hayata) Sasaki Aletris foliata (Maxim.) Franch. var. glabra (Bur. & Franch.) Yamamoto Aletris formosana Hayata Metanarthecium foliatum auct. non Maxim.: Hayata Metanarthecium formosanum Hayata |
‧科名: | 百合科(Liliaceae)粉條兒菜屬(Aletris) |
‧別名: | 台灣粉條兒菜、台灣粉條兒、臺灣粉條兒菜 |
‧原產地: | 臺灣特有種。 |
‧分布: | 臺灣全島海拔約 2,700~3,600 公尺高海拔高山草原,以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無明山、畢祿山、合歡山、奇萊山、秀姑巒山、玉山、關山及向陽山的草原最常見。 |
‧用途: | 1.觀賞用:是高山草原最常見植物。 |
‧莖: | 幾無莖。 |
‧葉: | 葉單生於地面,基生葉叢生,呈披針型,長 8~14 公分,寬 1~1.5 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紙質,葉脈不明顯,光滑無毛,表面常帶光澤,葉面微向後捲。 |
‧花: | 花小而不顯著,約 30~40 枚,生長在花莖上,花開時略帶淡紅色,呈總狀花序;花莖直立、粗壯,長 30~35 公分,其上密佈黏黏的毛茸;苞片線形,長 0.15~0.2 公分,先端銳尖,花梗長 0.1~0.2 公分,有毛茸;花被片 6 枚排成 2 列,多呈扭曲狀,長 0.3~0.4 公分,基部與子房相連;雄蕊 6 枚,著生於花被基部,花絲甚短;子房半下位,經授精後形成果實,帶有黏性柔毛。五月下旬至七月中旬開花。 |
‧果實: | 果實為蒴果,黃褐色,其上密佈黏毛,七月上旬至九月中旬成熟,成熟時向上開裂;內藏種子數枚,種子多數而小。 |
‧特性: | 臺灣粉條兒菜為多年生草,屬於陽性植物,性喜高山黏性土壤,常和玉山箭竹、高山萱草、台灣藜蘆及一枝黃花混生長,凡有高山草原便有它的存在。葉單生於地面,基生葉叢生,呈披針型,長 8~14 公分,寬 1~1.5 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紙質,葉脈不明顯,光滑無毛,表面常帶光澤,葉面微向後捲。花莖自葉叢中抽出,直立、粗壯,長 30~35 公分,其上密佈黏黏的毛茸,觸之黏手, 花著生於其上;花小而不顯著,其上密佈黏性毛茸,約 30~40 枚,生長在花莖上,花開時略帶淡紅色,呈總狀花序。果實為蒴果,黃褐色,其上密佈黏毛,七月上旬至九月中旬成熟,成熟時向上開裂;內藏種子數枚,種子多數而小。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610001010
臺灣粉條兒菜 |
‧拍攝地點: | 雪山東峰至三六九山莊間(950702-950704);大雪山林場(980917);合歡山(105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