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台灣茶藨子 更多台灣茶藨子 |
‧英文名稱: | Formosa Currant,Formosan Gooseberry |
‧學 名: | Ribes formosanum Hayata |
‧科 名: | 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茶藨子屬(Ribes) |
‧別 名: | 台灣茶藨子,臺灣茶藨子、臺灣醋栗、茶藨子、茶藨、次高山茶藨(日本) |
‧原產地: | 臺灣固有植物 |
‧分布: | 台灣全島海拔 3,000~3,900 公尺的高山上,例如:奇萊山、雪山及合歡山,其中以雪山東峰附近的冷杉林下,最為常見。 |
‧用 途: | 1.野生動物的食物:紅熟的果實,是野生動物的最佳食物。2.食用:紅熟的果實,酸中帶甜,是美味的野外求生植物。採成熟果實,洗凈或擦拭乾凈,生食,甜中帶酸,可生津止渴;可釀酒或製造果汁、果醬。3.藥用:果實多含蘋果酸,檸檬酸,酒食酸等成分。效用:根或全株有活血舒筋,袪瘀止痛,強筋骨,調經之效。治肝炎,腰痛,風濕關節痛,四肢無力,瘀血腫脹,月經不調,月經疼痛,腸炎下痢。果實有滋養強壯,健胃解毒之效。治感冒發熱,胃炎腹痛,肝膽病,膽汁缺乏症。種子有利尿,通經之效。治水腫,月經不調。 |
‧莖: | 灌木,高可達 2 公尺,多分枝,枝條細長,質堅韌,灰白色;枝平滑或被粗毛,具 1~3 顆簇生針刺,長 0.5~1.5 公分。 |
‧葉: | 葉為單葉,常 1~3 片簇生於短枝上,具葉柄,葉柄長 1~2 公分,被腺質剛毛;托葉與葉柄合生或缺;葉片長寬各為 1.5~2.5 公分,膜質,寬圓形,葉基心形,,不整齊 3~5 淺 裂,裂片先端鈍形或圓形,邊緣粗鋸齒緣,兩面疏被毛,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淺綠色。 |
‧花: | 花單生,腋出,具花梗,梗長 1~1.5 公分;花梗中部有節,著生小苞片 1 對;花常因發育停止而成單性,懸垂於枝條下方,玲瓏可愛,萼筒與子房合;花萼淡綠色,倒卵形,先端圓形,4~5 裂,裂片長約 1 公分;花瓣 4~5,長約 0.4 公分,鱗片狀,著生於花萼筒喉部,花白色;雄蕊 4~5,與花瓣互生;子房下位,球形,1 室,胚珠多數;花柱 2 歧。花期 4~5 月。 |
‧果實: | 果實為漿果,長橢圓狀或球狀,徑約 1~1.5 公分,前端具宿存萼, 8~9 月成熟,熟時由綠轉深紅至暗紫紅色,似小燈籠。 |
‧特徵: | 落葉灌木,莖有粗毛至無毛;全株著生三分叉的棘刺於葉腋處,長達 1.3 公分。葉常 1~3 片簇生短枝上;托葉與葉柄合生或缺,膜質,寬圓形,長寬約 1.5 公分,3~5 裂,鋸齒緣,兩面疏被毛,裡面蒼白色;葉柄長 1~2 公分,具白色毛。花常因發育停止而成單性,單生;花白色, 萼淡綠,單出腋生,懸垂於枝條下方,玲瓏可愛萼筒與子房合生,4~5裂;花瓣 4~5,周位;雄蕊 4~5,周位;子房下位,1 室。花期 4~5月。漿果,長橢圓狀或球狀,徑約 1~1.5 公分,前端具宿存萼, 8~9 月成熟,由綠 轉紅,似小燈籠。性喜陰涼而略有陽光之處,常見生長於林緣或陽光尚可之林下。*台 14 甲 41 K路旁(1040417)花狹長 *合歡山小奇萊步道旁(1000726-1010507)花圓短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05010010
臺灣茶藨子 |
‧拍攝地點: | 雪山東峰到369山莊間步道旁(950702);合歡山小奇萊步道旁(1000726-101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