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地茅 | |||||||||||||||||||||
|
‧中文名稱: |
培地茅 更多培地茅 |
‧英文名稱: | Vetiver Grass,Khus- Khus(印度)、Miracle Grass(南非) |
‧學名: |
Vetiveria
zizanioides (L.) Nash Phalaris zizanioides L. |
‧科名: |
禾本科(Poaceae)培地茅屬(Vetiveria ) |
‧別名: |
培地茅,香根草(海南植物志)、岩蘭草(通稱)、優尸羅草、憂尸羅草、烏施羅草、嗢尸羅草(梵語:उषीर,羅馬化:uṣīra)、茅根香(佛經意譯) |
‧原產地: | 非洲、印度、錫蘭、尼泊爾及東南亞。臺灣於公元1937年在墾丁發現其蹤跡(可能在公元 1911 年農業單位已引進,臺灣再於公元 1998 年自外引進草種並開始研究試驗(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
‧分布: | 台灣產於中南部郊野、濱海地區。 |
‧用途: |
1.能耐 ph3~9.5 之酸鹼性、鹽分地EC47.5土壤、-15.~55.℃之溫度,具有極強的生態適應性,與抗逆境能力,培地茅之根部組織抗拉張強度(Tensile strength)可達40~ 120Mpa,在 3 小時內降下 500 毫米之豪雨仍能保護坡面安全無損,可用為邊坡穩定,台壁植草,是水土保持最佳草種。2.培地茅萃取精油可當其他精油之固定劑:鬚根含香精油,油濃褐色,稠性大,紫羅蘭香型,揮發性低,用作定香劑。在印度應用為萃取精油之香料作物(Essential oil crop),氣乾根收穫量 1300.kg/ha,富含精油,蒸餾率 0.3~0.45%,揮發性低,可當其他精油之固定劑。3.幼葉是良好飼料。4.莖稈可作造紙原料。 |
‧莖: | 多年生草本,稈高 1~2 公尺,在適當的環境下,可生長至 3 公尺,粗狀,密集叢生,髓空腔不規則;鬚根含揮發性濃郁的香氣。 |
‧葉: |
葉片長 25~45 公分,寬 0.5~1 公分,線形,質硬,邊緣粗糙,無毛;葉舌短,長約 0.12 公分,平截,背部被纖毛。 |
‧花: |
花序為直立大型圓錐花序;總狀分枝輪生;小穗對生,2 型,一有柄另一無柄;無柄小穗兩側扁壓,基盤常呈圓錐狀;下位者可孕性,無柄,長約 0.3 公分;外穎與小穗同長,具瘤突,3 條脈;內穎具芒尖,與外穎等長,背部具 1 條脊稜,背上被剛毛,邊緣呈撕裂狀;下位小花退化,僅具下位外稃,5 條脈,邊緣撕裂狀;上位外稃,長約 0.25 公分,披針形,1 條脈,先端漸尖,無芒;內稃披針形,無脈;鱗片 2 枚,上緣平截。花期 5~10 月。 |
‧果實: | |
‧特性: |
多年生粗壯草本;鬚根含揮發性濃郁的香氣;稈叢生,高 1~2.5 公尺,直徑約 0.5 公分,中空。葉鞘無毛,具背脊;葉舌短,長約 0.05 公分,邊緣具纖毛;葉片線形,直伸,扁平,下部對折,與葉鞘相連而無明顯的界線,長 30~70 公分,寬 0.5~1 公分,無毛,邊緣粗糙,頂生葉片較小。圓錐花序大型頂生,長 20~30 公分;主軸粗壯,各節具多數輪生的分枝,分枝細長上舉,長 10~20 公分,下部長裸露;總狀花序軸節間與小穗柄無毛;無柄小穗線狀披針形,長 0.4~0.5 公分,基盤無毛;第一穎革質,背部圓形,邊緣稍內折,近兩側壓扁,5 脈不明顯,疏生縱行疣基刺毛;第二穎脊上粗糙或具刺毛;第一外稃邊緣具絲狀毛;第二外稃較短,具 1 脈,頂端 2 裂齒間伸出一小尖頭;鱗被 2,頂端截平,具多脈;雄蕊 3,柱頭帚狀,花期自小穗兩側伸出。有柄小穗背部扁平,等長或稍短於無柄小穗。染色體 2n=20 (Christopher,1978)。花果期 8~10 月。培地茅植株形態為典型之直立性多年生禾草,株高 1~2 公尺,其根系長而堅韌,除主根深長外,側根稀少,並且不與主作物 30~60 公分之根系分佈層範圍重疊,兩者不構成生存競爭,根系深達 5.2 公尺(泰國記錄),抓地力強,莖幹粗壯及葉密集而叢生,不稔無法結種子自播,因此不致於擴散而造成野草害之虞。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628130010
培地茅 |
‧拍攝地點: | 苗栗縣大湖鄉四份水土保持工作站(991029);嘉義縣太保鄉南故宮(105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