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花莢迷 | |||||||||||||||||||||
|
‧中文名稱: |
壺花莢蒾 更多壺花莢蒾 |
‧英文名稱: | Taitung Viburnum |
‧學名: |
Viburnum
urceolatum Siebold & Zucc. Viburnum taiwanianum Hayata |
‧科名: |
忍冬科(Caprifoliaceae)莢蒾屬(Viburnum) |
‧別名: |
臺灣莢蒾、台灣莢蒾、臺灣高山莢蒾、莢蒾 |
‧原產地: | 台灣固有植物;中國大陸產於浙江西南部至南部、江西西部和東部、福建(建寧)、湖南南部、廣東北部(乳源)、廣西東北部、貴州(凱裏、黃平)和雲南。生於山谷林中溪澗旁陰濕處,海拔 600~2,600 公尺。臺灣中部和南部、日本也有分佈。 |
‧分佈: | 產於台灣中央山脈中至高海拔約 1,500~2,700 公尺的山地、路旁或森林邊緣較常見;普遍生長於臺灣中高海拔之森林內,特別在檜木林下最常見,耐陰性極強。 |
‧用途: | 1.優良的高山景觀植物:壺花莢蒾可觀花也可觀果,植株多數呈甚矮下,約 1 公尺左右,其花外側紅色,內側白色最為別緻,果實成熟時,先紅色後變黑色,是高山的一大視覺餉宴,其果實富含水汁,是高山鳥類的最愛,也可供食用。 |
‧莖: | 落葉灌木,樹高 1~2 公尺,莖先端使具有分枝,小枝灰褐色,有星狀毛茸;冬芽無鱗片。 |
‧葉: |
葉膜質,卵狀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5~18 公分,寬 4~6 公分,先端漸尖至尾狀漸尖,基部鈍或圓,或略近似心形,有鋸齒或近似全緣,表面暗綠色,光滑無毛,背面顏色較淡,沿著葉脈及支脈有毛茸,中肋及側脈(每邊 4~5 條)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葉柄長 2~2.5 公分,有星狀毛茸。 |
‧花: |
花小,多數,紅色,徑 0.4~0.5 公分,呈頂生複聚繖花序排列,總花梗長 4~4.5 公分,有 5 條分岐;苞片線形或鑿形,有毛茸,長 0.4~0.45 公分;小苞片鑿形,有毛茸;花萼筒圓柱形,長 0.2~0.25 公分,光滑無毛,裂片 5 枚,三角形;花冠 5 裂,長 0.35 公分,裂片三角形,長 0.1~0.15 公分,先端圓,外面紫紅色,裡面白色,筒狀鐘形,裂片闊卵形,有緣毛;光滑無毛,雄蕊 5 枚,挺出花冠外,花絲長 0.26 公分;花藥長橢圓形,基部 2 裂。 |
‧果實: | 果實紡錘形,成熟時暗紅色,扁平,光滑無毛,長 0.6~0.7 公分,寬 0.4~0.5 公分,內果皮有 2 背生及 3 腹生溝紋;種子波浪狀,厚 0.05 公分。 |
‧特性: |
落葉灌木,高 1~2 公尺;幼枝、冬芽、葉柄和花序均被簇狀微毛;當年小枝稍有稜,灰白色或灰褐色,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至近黑色,無毛。葉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矩圓形,長 7~15(~18) 公分,頂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楔形、圓形至微心形,除基部為全緣外常有細鈍或不整齊鋸齒,上面沿中脈有毛,下面脈上被簇狀彎細毛,側脈通常 4~6 對,近緣前互相網結,連同中脈上面凹陷,下面明顯凸起,小脈橫列,下面顯著;葉柄長 1~4 公分。聚繖花序直徑約 5 公分,生於具 1~2 對葉的短枝上,總花梗 3~7 (~8.5) 公分,有稜,連同其分枝均帶紫色,第一級輻射枝 4~5 條,長 1~1.5 公分;苞片和小苞片宿存;花多生於第三至第四級輻射枝上;萼筒細筒狀,長約 0.2 公分,無毛,萼齒卵形,極小,頂鈍,略有緣毛;花冠外面紫紅色,內面白色,筒狀鐘形,無毛,長約 0.3 公分,寬約 0.2 公分,裂片寬卵形,長約爲筒的 1/4~1/5,直立;雄蕊明顯高出花冠,長短不一,最長者約 0.6 公分,花藥矩圓形,長約 1.5 公分;花柱高出萼齒。果實先紅色後變黑色,橢圓形,長 0.6~0.8 公分,直徑 0.5~0.6 公分;核扁,頂端急窄,基部圓形,有 2 條淺背溝和 3 條腹溝。花期 5~7 月,果熟期 9~10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4004120
壺花莢蒾 |
‧拍攝地點: | 台中市和平區大雪山林道旁(1020515-1031021-1040726-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