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星蕨

大星蕨01.JPG
大星蕨01
大星蕨02.JPG
大星蕨02
大星蕨05.JPG
大星蕨05
大星蕨07.JPG
大星蕨07
大星蕨10.JPG
大星蕨10
大星蕨16.JPG
大星蕨16
大星蕨19.JPG
大星蕨19
大星蕨-莖01.JPG
大星蕨-莖01
大星蕨-莖03.JPG
大星蕨-莖03
大星蕨-莖04.JPG
大星蕨-莖04
大星蕨-幼葉10.JPG
大星蕨-幼葉10
大星蕨-幼葉13.JPG
大星蕨-幼葉13
大星蕨-葉正01.JPG
大星蕨-葉正01
大星蕨-葉正02.JPG
大星蕨-葉正02
大星蕨-葉正03.JPG
大星蕨-葉正03
大星蕨-孢子09.JPG
大星蕨-孢子09
大星蕨-孢子15.JPG
大星蕨-孢子15
大星蕨-孢子18.JPG
大星蕨-孢子18
大星蕨-孢子21.JPG
大星蕨-孢子21
大星蕨-孢子28.JPG
大星蕨-孢子28
大星蕨-孢子29.JPG
大星蕨-孢子29

‧中文名稱:

大星蕨                                              更多大星蕨
‧英文名稱: Fortune Microsorium

‧學名:

Microsorium fortunei (Moore) Ching
Microsorum fortunei (T. Moore) Ching
Drynaria fortunei Moore
Microsorium takedae (Nakai) H. Ito
Phymatodes takedae Nakai
Polypodium fortunei Lowe
Polypodium normale auct. non Don: Dunn & Tutcher.
Microsorium henryi (Christ) kuo
‧科名: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星蕨屬(Microsorium)
‧別名: 大星蕨,七星劍、大本石葦、大葉骨牌草、石葦、江南星蕨、旋雞尾、福氏星蕨
‧原產地: 中國大陸、日本、琉球、馬來西亞、不丹、緬甸、越南及台灣。
‧分佈: 台灣產在海拔 1,000 公尺以下的林下谷地腐植質多,濕度高的的地方,成群長在巨石上。
‧用途: 1.庭園造景綠化用。2.藥用:全草及根莖:微苦、涼。效用:全草:清熱解毒,袪風除濕,活血,止血。治風濕關節痛,熱淋,帶下,吐血,衄血,痔瘡出血,肺癰,瘰癧,跌打損傷,疔毒癰腫,蛇傷。
‧莖: 附生,植株高 30~100 公分;根狀莖長而橫走,頂部被鱗片;鱗片棕褐色,卵狀三角形,頂端銳尖,基部圓形,有疏齒,篩孔較密,盾狀著生,易脫落。

‧葉:

葉遠生,相距 1.5 公分;葉柄長 5~20 公分,禾稈色,上面有淺溝,基部疏被鱗片,向上近光滑;葉片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 25~60 公分,寬 1.5~7 公分,頂端長漸尖,基部漸狹,下延於葉柄併形成狹翅,全緣,有軟骨質的邊;中脈兩面明顯隆起,側脈不明顯,小脈網狀,略可見,內藏小脈分叉;葉革質,下面淡綠色或灰綠色,兩面無毛,幼時下面沿中脈兩側有極少數鱗片。

‧花:

 
‧果實: 孢子囊群大,圓形,沿中脈兩側排列成較整齊的一行或有時為不規則的兩行,靠近中脈;孢子豆形,周壁具不規則褶皺。

‧特性:

地上生,根莖匍匐,很長,徑長 0.3~0.4 公分,淡綠色,頂部被披針形鱗片,鱗片具疏齒。單葉,散生;葉柄長 10~25 公分,基部被疏生鱗片,每片葉片間隔 1~2 公分;葉片長 20~60 公分,寬 1.5~5 公分,帶狀披針形或寬披針形,漸尖頭,基部漸窄,下延,全緣,略呈波狀,具軟骨質葉緣,淡綠色,乾燥時兩面皺起,葉片近革質,中肋突出,葉脈不明顯,網眼中具分歧小脈。孢子囊堆大而圓,橙色,著生在近葉軸處,成行排列或不整齊的兩行,無孢膜;中肋兩側常僅具一排,酷似瓦葦屬成員,但孢子囊群不會像瓦葦僅位於上段,在中下段亦有。本種葉片大小變化很大,如產自西藏的植株,有的葉片長達 100 公分,葉柄長 20 公分,葉片中部寬達 7 公分。
‧資料來源: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32012030 大星蕨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168
大星蕨 p84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6(2) 卷 219 頁 PDF 江南星蕨
https://baike.baidu.com/item/大葉骨牌草/4959200 大葉骨牌草
https://baike.baidu.com/item/江南星蕨 江南星蕨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大星蕨 60 頁 92年10月

‧拍攝地點: 苗栗縣南庄鄉蓬萊溪步道旁(1010727-1011020)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