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山螞蝗 | |||||||||||||||||||||
|
‧中文名稱: | 大葉山螞蝗 更多大葉山螞蝗 |
‧英文名稱: | Large-leaf Tickclover |
‧學 名: | Desmodium
gangeticum
(L.) DC. Hedysarum gangeticum L. |
‧科 名: | 豆科(Leguminosea)山螞蝗屬(Desmodium) |
‧別名: | 大葉山螞蝗,大葉山綠豆、恆河山綠豆(海南植物志),蟬豆(海南儋縣) |
‧原產地: | 產熱帶亞洲、熱帶非洲、大洋洲、斯里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台灣及中國大陸的廣東、海南及沿海島嶼、廣西、雲南南部及東南部。 |
‧分布: | 臺灣中南部低海拔 300~900 公尺灌叢或次生林中。台中、南投、台南高雄、屏東、台東,平野至山麓至中、低海拔林內。 |
‧用 途: | 1.藥用:性味:莖葉:甘、微辛、平。效用:莖、葉:止血止痛,散瘀消腫。外用搗敷治跌打損傷、止痛消腫。2.作綠肥及飼料用:可作綠肥及飼料用用。 |
‧莖: | 直立或近直立亞灌木,高約 1~1.5 公尺,莖柔弱,稍具稜,被稀疏柔毛,分枝多。 |
‧葉: | 葉具單小葉;托葉狹三角形或狹卵形,長約 1 公分,寬 0.1~0.3 公分;葉柄長 1~2 公分,密被直毛和小鉤狀毛;小葉紙質,長橢圓狀卵形,有時為卵形或披針形,大小變異很大,長 3~13 公分,寬 2~7 公分,先端急尖,基部圓形,上面除中脈外,其餘無毛,下面薄被灰色長柔毛,側脈每邊 6~12 條,直達葉緣,全緣;小托葉鑽形,長 0.2~0.9 公分;小葉柄長約 0.3 公分,毛被與葉柄同。 |
‧花: | 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但頂生者有時為圓錐花序,長 10~30 公分,總花梗纖細,被短柔毛,花 2~6 朵生於每一節上,節疏離;苞片針狀,脫落;花梗長 0.2~0.5 公分,被毛;花萼寬鐘狀,長約 0.2 公分,被糙伏毛,裂片披針形,較萼筒稍長,上部裂片先端微 2 裂;花冠綠白色,長 0.3~0.4 公分,旗瓣倒卵形,基部漸狹,具不明顯的瓣柄,翼瓣長圓形,基部具耳和短瓣柄,龍骨瓣狹倒卵形,無耳;雄蕊二體,長 0.3~0.4 公分;雌蕊長 0.4~0.5 公分,子房線形,被毛,花柱上部彎曲。 |
‧果: | 莢果密集,略彎曲,長 1.8~2.2 公分,寬約 0.25 公分,腹縫線稍直,背縫線波狀,有莢節 6~8,莢節近圓形或寬長圓形,呈穗狀,長 0.2~0.3 公分,被鉤狀短柔毛。花期 4~8 月,果期 8~9 月。 |
‧特徵: | 大葉山螞蝗為豆科山螞蝗屬小灌木,高約 1~1.5 公尺,莖柔有毛。葉卵狀長橢圓形,長 9~15 公分,寬 3.5~7 公分,先端漸尖,背密生平貼柔毛。花白色,呈串狀排列,每朵小花約 0.3 公分長。莢果長 1.8~2.2 公分,莢節近圓形,呈穗狀。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09037030
大葉山螞蝗 |
‧拍攝地點: | 台中縣后里鄉泰安村神秘洞往仁里村路邊(95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