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 | |||||||||||||||||||||
|
‧中文名稱: |
大麥 更多大麥 |
‧英文名稱: | Barley |
‧學名: |
Hordeum vulgare Linn. |
‧科名: |
禾本科 (Gramineae)大麥屬(Hordeum) |
‧別名: |
大麥,裸麥、牟麥、麥芽 |
‧原產地: | 大麥約 7,000 年前出現於近東,隨即傳入埃及與歐洲,約6000年前傳入印度,約 4,000 年前傳入中國。 西元 1,500 年代由西班牙人帶入美洲。 |
‧分佈: | 台灣種植的多屬冬麥,台中縣大雅鄉種植的面積大麥產量佔全省九成。 |
‧用途: | 1. 食用:大麥主要做為飼料與啤酒的原料。2. 藥效:性味:發芽的果實(麥芽):甘、平。效用:ㄅ.果實:和胃、寬腸、利水。治食滯泄瀉小便淋痛,水腫;ㄆ.乾麥芽:健脾開胃,行氣消食,退乳消脹。治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乳汁鬱積,乳房脹痛,婦女斷乳;ㄇ.焦麥芽:消食化滯。治食積不消,脘腹脹痛;ㄈ.幼苗汁:治諸黃,小便不利;ㄉ.稈:消腫,利濕,理氣。 |
‧莖: | 草本,高約 1 公尺,地上部約 4~8 節,節間長度由下而上遞增,稈直立,粗壯。每株分蘗約 3~6 支,較小麥與燕麥少。六稜大麥分蘗數較二稜種多且強,更不易倒伏。根較小麥多而且粗,種子根有 5~8 條側根。根分布半徑約 15~30 公分,深約 90~110 公分。 |
‧葉: |
大麥的葉片長 20~70 公分,寬 0.6~2 公分;葉舌長 0.1~0.2 公分,膜質,基部具葉耳;葉片較小麥的葉片短而寬,葉耳特別發達,與小麥易於區分。 |
‧花: |
花序為穗狀花序,穗軸扁平,小穗著生於水平節部,穗軸挺直,穗節約 10~14 節,每一節具 3 個無柄之可孕性小穗;小穗於主軸密集呈 6 排;小穗長 1~1.5 公分,含 1 朵小花;穎幾等長,著生背軸面,呈剛毛狀,延伸成芒;外稃長 0.6~1 公分,寬披針形,5 條脈,光滑,先端具長芒,芒長 6~10 公分;內稃與外稃等長;花藥長約 0.2 公分;(三聯小穗)小穗有護穎一對;小花內外穎各一,外穎較大先端有芒或無;雄蕊三個,雌蕊一個,柱頭羽狀,有二分支。花期 1~3 月。 |
‧果實: | 果實為穎果,先端被毛,由堅硬的內穎和外穎所包圍;子實兩端尖銳,中部較寬;腹部有腹溝,頂部有叢毛著生;小穗軸(Rachilla)固著於子實與內穎連接之基部。分帶穎大麥、裸大麥─大麥胚乳的蛋白質性質不像小麥的gluten,無法製作麵包。二稜大麥:種子較大較飽滿,澱粉較多蛋白質較少,因此釀造品質較六稜大麥者好,缺點是產量較低。 |
‧特性: |
大麥為禾本科一年生栽培穀物,古稱“牟”,鬚根發達。稈有矮型和高型,具 4~8 節,多分蘗。葉片線形扁平。穗狀花序狹長圓柱形,穗軸具 20 節左右,不易逐節折斷。小穗含 1 小花,以 3 枚並生於穗軸之各節;穎片狹窄細長;外稃寬扁,頂端具長芒;內、外稃通常緊包住籽粒。穎果常呈現黃、綠、褐、紫、黑等複雜顏色。胚乳有粉質(澱粉)與角質(蛋白質),其比例隨品種而異。大麥因不含麵筋而不適宜作麵包,主要用在製作啤酒和麥芽糖及麥片。它在飼料種植中佔有重要地位。 |
‧依品種分: | 六稜種:三聯小穗皆稔實,自穗頂端向下看時,呈現六角形,因此稱為六稜大
(花穗)麥。 四稜種:三聯小穗皆稔實,但中間小穗較大,與穗軸所形成的角度較小;兩邊小穗較小, 與穗軸所形成的角度較大。自穗頂端向下看時,呈現四角形,因此稱為四稜大麥。 二稜種:三聯小穗僅中間小穗稔實,兩邊小穗的雌蕊退化僅剩雄蕊,自穗頂端向下看時, 僅呈現兩排穗,因此稱為二稜大麥。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628065010
大麥 |
‧拍攝地點: | 台北植物園五穀雜糧區(960104);南投縣梅峰台大農場(1010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