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槐花 | |||||||||||||||||||||
|
‧中文名稱: |
小槐花 更多小槐花 |
‧英文名稱: |
Leguminosae |
‧學名: |
Desmodium
caudatum (Thunb.ex
Murray) DC. |
‧科名: |
豆科(Leguminosae)山螞蝗屬(Desmodium) |
‧別名: |
小槐花,銳葉小槐花、抹草、頭花山螞蝗、刺仔草、味嚕草、磨草、魔草、魔仔草、靆魚鱗、三把苓,拿身草(廣東),粘身柴咽(廣西蒼梧),黏草子(湖南永順),粘人麻(江西尋鄔),山扁豆(江蘇常熟),蛆草、金腰帶、魅草(臺灣)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印度、斯里蘭卡、錫金、不丹、緬甸、馬來西亞、日本、琉球、朝鮮、臺灣有分佈;中國大陸產長江以南各省,西至喜馬拉雅山。 |
‧分佈: |
臺灣中、北部山野自生或人家零星栽培。 |
‧用途: | 1.藥用:性味:全草:苦、涼。效用:全草:清熱、利濕、消積、散瘀、殺蟲。主治吐血,肺癰,肝病,婦女病,腹痛,燙傷潰爛。2.民俗用:民間多用來作避邪用;此植物民間謂避邪,坊間以枝幹雕刻小葫蘆佩帶在身上避邪用。臺灣民間習採枝葉,置於小兒沐浴水中,謂能避邪爾,故稱魅草,抹草、磨草(音誤)。2.據云有毒,可殺蛆蟲,作醬油防腐劑用。 |
‧莖: | 小灌木高約 1~2 公尺,嫩枝被毛。 |
‧葉: |
葉為羽狀三出複葉,小葉 3;托葉披針狀線形,長 0.5~1.0 公分,基部寬約 0.1 公分,具條紋,宿存,葉柄長 1.5~4 公分,扁平,較厚,上面具深溝,多少被柔毛,兩側具極窄的翅;小葉近革質或紙質,頂生小葉披針形或長圓形,長 5~9 公分,寬 1.5~2. 5公分,側生小葉較小,先端漸尖,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疏被極短柔毛、老時漸變無毛,下面疏被貼伏短柔毛,中脈上毛較密,側脈每邊 10~12 條,不達葉緣;小托葉絲狀,長 0.2~0.5 公分;小葉柄長達 1.4 公分。 |
‧花: |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 3~5 公分,花序軸密被柔毛並混生小鉤狀毛,每節生 2 花;苞片鑽形,長約 0.3 公分;花梗長 0.3~0.4 公分,密被貼伏柔毛;花萼窄鐘形,長 0.35~0.4 公分,被貼伏柔毛和鉤狀毛,裂片披針形,上部裂片先端微 2 裂;花冠綠白或黃白色,長約 0.5 公分,具明顯脈紋,旗瓣橢圓形,瓣柄極短,翼瓣狹長圓形,具瓣柄,龍骨瓣長圓形,具瓣柄;雄蕊二體;雌蕊長約 0.7 公分,子房在縫線上密被貼伏柔毛。花期 8~11 月。 |
‧果實: | 果實為莢果,長約 5~7 公分,扁平,稍彎,4~8 節;節長 0.8~1 公分,寬約 0.3 公分,窄橢圓形,被褐色鉤毛。 |
‧特性: |
小灌木高約 1~2 公尺;嫩枝被毛。葉互生,柄長 1~2.5 公分,三出複葉,小葉披針形,中小葉長 4~10 公分,寬 1~4 公分,兩側小葉較小,披針形,全緣,葉表綠色,葉背白綠,除葉背脈被毛外,無毛;托葉披針狀線形。總狀花序,腋生及頂生,花綠白色,長 0.7 公分;萼鐘形,二唇形;蝶形花冠,白色帶黃暈或微紅,旗瓣橢圓形,龍骨瓣具爪;雄蕊 10 枚,2 體;雌蕊 1 枚,子房縫線被毛。花果期 7~11月。果實莢果,扁平橢圓形,長 5~8 公分,被鉤毛,每莢 2~5 粒種子;種子褐色,圓形。產地台灣中北部山野。以種子繁殖。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09037010 小槐花 |
‧拍攝地點: | 后里鄉公館村尾社莊民宅前(991005) |
Ps: 小槐花是從小就認識的植物,但是就是不知道中文名字怎麼說。台語叫「抹草」,還一直誤叫它為「茉草」,直到93年六月15日,試著從網路查「抹草」,才知道,原來它的原名叫「小槐花」,多年來對「抹草」的認識,終於有了更進一層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