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蕨 | |||||||||||||||||||||
|
‧中文名稱: |
小毛蕨 更多小毛蕨 |
‧英文名稱: | Acuminate Cyclosorus |
‧學名: |
Cyclosorus
acuminatus (Houtt. ) Nakai Cyclosorus acuminatus (Houtt. ) Nakai ex H.Ito Christella acuminata (Houtt.) Lev. |
‧科名: |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小毛蕨屬(Cyclosorus) |
‧別名: | 小毛蕨,毛蕨、金星草,漸尖毛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尖羽毛蕨(海南植物志)小毛蕨(臺灣植物志,第一版),毛蕨(臺灣植物志,第二版)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日本、琉球、中南半島及台灣均有分布。 |
‧分佈: | 台灣除了高山以外,低海拔地區,生長在林緣或平野潮濕環境。 |
‧用途: | 1.園藝造景植栽:植株造型清新,橫走的根莖部位粗肥,讓崖壁邊坡更添綠意,令人驚豔。2.藥用:效用:全草:清熱。 |
‧莖: |
植株高 70~80 公分。根狀莖長而橫走,粗 0.2~0.4 公分,深棕色,老則變褐棕色,先端密被棕色披針形鱗片。 |
‧葉: |
葉二列遠生,相距 4~8 公分;葉柄長 30~42 公分,基部粗 0.15~0.2 公分,褐色,無鱗片,向上漸變為深禾稈色,略有一二柔毛;葉片長 40~45 公分,中部寬 14~17 公分,長圓狀披針形,先端尾狀漸尖並羽裂,基部不變狹,二回羽裂;羽片 13~18 對,有極短柄,斜展或斜上,有等寬的間隔分開(間隔寬約 1 公分),互生,或基部的對生,中部以下的羽片長 7~11 公分,中部寬 0.8~1.2 公分,基部較寬,披針形,漸尖頭,基部不等,上側凸出,平截,下側圓楔形或近圓形,羽裂達 1/2~2/3;裂片 18~24 對,斜上,略彎弓,彼此密接,頂羽片最長,約 0.8~1.0 公分,披針形,下側一片長不及 0.5 公分,第二對以上的裂片長 0.4~0.5 公分,近鐮狀披針形,尖頭或驟尖頭,全緣。葉脈下面隆起,清晰,側脈斜上,每裂片 7~9 對,單一(基部上側一片裂片有 13 對,多半二叉),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其先端交接成鈍三角形網眼,並自交接點向缺刻下的透明膜質連線伸出一條短的外行小脈,第二對和第三對的上側一脈伸達透明膜質連線,即缺刻下有側脈 2 又1/2 對。葉堅紙質,乾後灰綠色,除羽軸下面疏被針狀毛外,羽片上面被極短的糙毛。 |
‧花: |
|
‧果實: | 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側脈中部以上,每裂片 5~ 8對;囊群蓋大,深棕色或棕色,密生短柔毛,宿存。 |
‧特性: |
地上生,根莖匍匐,強韌,很長,基部被褐色小鱗片。一回羽狀複葉,散生;葉柄長 15~40 公分,被細毛;葉軸被細毛;葉片長 15~40 公分,寬 5~20 公分,倒卵形至披針形,成熟葉片兩側羽片多於 10 對,先端突遽窄縮(有明顯的頂羽片);羽片長 5~10 公分,寬 1~2 公分,長橢圓形,邊緣鋸齒狀,基部一對鋸齒較大,先端漸尖,葉脈為羽狀游離脈,上下表面均被細毛,相鄰裂片基部有 1~2 對細脈結合,形成小毛蕨脈型,頂羽片有柄,長 5~15 公分,寬 1~2 公分,先端漸尖,支脈單一。孢子囊群圓形,著生在裂片側脈上,孢膜圓腎形,密生短毛。 |
‧資料來源: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27050020
小毛蕨 |
‧拍攝地點: | 國立台中科學博物館植物園特展室(1040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