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

小艾00.JPG
小艾00
小艾01.JPG
小艾01
小艾02.JPG
小艾02
小艾03.JPG
小艾03
小艾04.JPG
小艾04
小艾07.JPG
小艾07
小艾08.JPG
小艾08
小艾09.JPG
小艾09
小艾10.JPG
小艾10
小艾11.JPG
小艾11
小艾12.JPG
小艾12
小艾13.JPG
小艾13
小艾-葉01.JPG
小艾-葉01
小艾-葉02.JPG
小艾-葉02
小艾-葉03.JPG
小艾-葉03
小艾-葉04.JPG
小艾-葉04
小艾-葉06.JPG
小艾-葉06
小艾-葉背00.JPG
小艾-葉背00
小艾-葉背01.JPG
小艾-葉背01
小艾-葉背02.JPG
小艾-葉背02
小艾-葉背05.JPG
小艾-葉背05
‧中文名稱: 小艾                                                       更多小艾
‧英文名稱: Fedde Wormwood
‧學   名: Artemisia lancea Van.
Artemisia feddei Lev. & Vaniot
Artemisia lavandulifolia var. feddei (H.Lev. & Vaniot) Pamp.
Artemisia minutiflora Nakai
‧科   名: 菊科(Compositae)屬(Artemisia)
‧別   名: 小艾(臺灣植物誌),矮蒿(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牛尾蒿[植物名實圖考(部分),野艾蒿(江蘇植物誌),細葉艾(南方俗稱),小蓬蒿(浙江)
‧原產地: 中國分佈廣,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南部)、河北、山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區及臺灣;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林緣、路旁、荒坡及疏林下。日本、朝鮮、印度、蘇聯(東部)也有。
‧分布: 台灣全島分佈於低至中海拔之開闊環境;苗栗、台中之丘陵、台地開闊草地有相當數量,尤其古老墓區內更是容易見到。
‧用   途: 1.藥用:含揮發油,成分為乙酸乙脂、莰烯、艾醇A (yomogi alcohol A)等。民間作“艾”(家艾)與“茵陳”的代用品,有散寒、溫經、止血、安胎、清熱、祛濕、消炎、驅蟲之功效。2.藥用:可止血、治頭痛、痛風、皮膚癢等。並可驅蚊蟲、驅邪解噩還可以把艾草拿來做為藥草浴。性味:葉:苦、辛、溫。效用: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久痢,月經不調,胎動不安;老葉:治艾絨,供針灸用。
‧莖: 多年生草本。主根細長,側根多;根狀莖細或略粗,直徑 0.3~0.6 公分,直立或傾斜。莖多數,常成叢,高 80~150 公分,具細棱,褐色或紫紅色;中部以上有多數向上斜展的分枝;莖、枝初時微被蛛絲狀微柔毛,後毛漸脫落。
‧葉: 上面初時微有蛛絲狀短柔毛及白色腺點和小凹點,後毛與腺點漸脫落,背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黃色蛛絲狀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卵圓形,長 3~5(~6) 公分,寬 2.5~4(~5) 公分,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 3~4 枚,中部裂片再次羽狀深裂,每側具小裂片 2~3 枚,小裂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 0.3~0.6 公分,寬 0.2~0.3 公分,葉柄短,花期葉萎謝;中部葉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 1.5~2.5(~3) 公分,寬 1~2(~2.5) 公分,一(至二)回羽狀全裂,稀深裂,每側裂片 2~3 枚,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 1.5~2.5 公分,寬 0.1~0.2 公分,先端銳尖,邊外卷,基部 1 對裂片小;成假托葉狀,具短柄或近無柄;上部葉與苞片葉 5 或 3 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苞片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有時基部1對小裂片成假託葉狀。
‧花: 頭狀花序多數,卵形或長卵形,無梗,直徑 0.1~0.15 公分,在分枝上端或小枝上排成穗狀花序或複穗狀花序,而在莖上端組成狹長或稍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 3 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小,狹卵形,背面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脫落無毛,中肋綠色,邊緣狹膜質,中、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倒披針形,背面無毛,邊緣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雌花 1~3 朵,花冠狹管狀,簷部具 2 裂齒或無裂齒,紫紅色,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先端 2 叉,叉端尖,外卷;兩性花 2~5 朵,花冠長管狀,簷部紫紅色,花藥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或有短尖頭,花柱略長於花冠,先端 2 叉,叉端截形或扇形,並有睫毛。
‧果: 瘦果小,長圓形,長約 0.1 公分,寬約 0.03 公分,長橢圓形,無毛。花果期 8~10 月。
‧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延伸的根莖,莖直立,高 80~150 公分,被絨毛,分枝互相平行,纖細。中部莖生葉長 3~7 公分,寬 2.5~7 公分,羽狀深裂,裂片 2~3 對,通常呈線形,葉尖鈍,上表面綠色,葉上面初時微有蛛絲狀短柔毛及白色腺點和小凹點,後毛與腺點漸脫落,背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黃色蛛絲狀毛;上部葉小形,線形。頭狀花序徑約 0.1 公分,呈筒狀鐘形,總苞被毛,總苞片 4 輪,邊緣薄;舌狀花祠性,花冠長約 0.08 公分;兩性花花冠紫色,長約 0.15 公分,筒狀。果實為瘦果,長約 0.1 公分,寬約 0.03 公分,長橢圓形,無毛。花果期 8~10 月。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9013070 小艾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2383小艾 p1192 國立編譯館主編
邱年永等著 原色野生食用植物圖鑑-艾 P207 台北南天書局(參考)
中國植物誌 第 76(2) 卷 099 頁 PDF 矮蒿
https://baike.baidu.com/item/矮蒿 矮蒿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艾 446頁 92年10月(參考)

‧拍攝地點: 台中市后里區月眉公墓(1090403);清水區鰲峰山(1090423);通霄新埔山上(1090506)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