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樟 | |||||||||||||||||||||
|
‧中文名稱: |
小葉樟 更多小葉樟 |
‧英文名稱: | Small-leaved Cinnamon Tree |
‧學名: |
Cinnamomum
brevipedunculatum C. E. Chang Cinnamomum rigidissimum H. T. Chang |
‧科名: | 樟科(Lauraceae)釣樟屬(Lindera) |
‧別名: | 小葉樟,卵葉桂,卵葉樟(海南植物誌),硬葉樟(中山大學學報) |
‧原產地: |
產中國大陸廣西、廣東及臺灣。生於林中沿溪邊,海拔約1,700公尺或以下。 |
‧分佈: | 小葉樟特產臺灣南部恆春半島一帶之山麓或低海拔之叢林中,特別在南仁山一帶最多,鄰近之浸水營亦有發現,分布範圍甚窄。 |
‧用途: | 1.小葉樟也是張慶恩教授在 1970 年發表的新種,模式標本採自南仁山,為臺灣的特有種,分布範圍甚窄,故在植物資源保育上意義重大,應要特別注意維護其生育環境。 |
‧莖: | 小喬木,高 3~5 公尺,胸徑 20 公分;樹皮褐色。枝條圓柱形,灰褐或黑褐色,無毛,有松脂的香氣;小枝略扁,有稜角,幼嫩時被灰褐色的絨毛,稜角更為顯著,頂芽裸露但被長毛。 |
‧葉: |
葉對生或近對生,卵圓形,闊卵形或橢圓形,長 (3.5)4~7(8) 公分,寬 (2.2)2.5~4(6) 公分,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寬楔形、鈍至近圓形,革質或硬革質,上面綠色,光亮,下面淡綠色,晦暗,兩面無毛或下面初時略被微柔毛後變無毛,離基三出脈,中脈及側脈兩面凸起,側脈自葉基 0.5 (0.7) 公分處生出,弧曲,在葉端下消失,向葉緣一側有少數不明顯的支脈,有時自葉基近葉緣附加有纖細的短支脈,橫脈兩面隱約可見,網脈兩面不明顯;葉柄扁平而寬,腹面略具溝,長 (0.8)1~2公分,無毛。 |
‧花: |
花序近繖形,生於當年生枝的葉腋內,長 3~6 (8.5) 公分,有花 3~7(11)朵,總梗長 2~4 公分,略被稀疏貼伏的短柔毛;花小,多數,淡黃綠色,呈頂生或腋生的聚繖狀圓錐花序;花序長 3~7 公分,帶有毛茸,花被筒圓錐形,有花被片 6 枚;花被片橢圓形,長 0.2~0.25 公分,寬約 0.15 公分,先端鈍,外面有毛茸,內面則具有柔毛,完全雄蕊 9 枚,長約 0.15 公分,花絲有毛茸,第三輪花絲基部具無柄的腺體;退化雄蕊卵形,有柄;子房球形,光滑無毛,花柱細長,長約 0.15 公分,柱頭微小,先端截形。 |
‧果實: | 成熟果球形,徑約 0.3~0.5 公分,乳黃色;果托淺杯狀,高 1 公分,頂端截形,寬 1.5 公分,淡綠至綠藍色,下部為近柱狀長約 0.5 公分的果梗。果期 8 月。 |
‧特性: |
小喬木,樹高約 5 公尺,小枝細長,圓柱形,帶有毛茸;頂芽裸露無苞片,具有絨毛。葉近似對生或互生,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 3.5~5.5 公分,寬 2~3 公分,先端短尾狀漸尖,基部鈍,革質,全緣,三出脈,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顏色較淡;葉柄長 0.7~0.8 公分,帶紫紅色色澤,光滑無毛。花小,多數,淡黃綠色,呈頂生或腋生的聚繖狀圓錐花序;花序長 3~7 公分,帶有毛茸,花被筒圓錐形,有花被片 6 枚;花被片橢圓形,長 0.2~0.25 公分,寬約 0.15 公分,先端鈍,外面有毛茸,內面則具有柔毛,完全雄蕊 9 枚,長約 0.15 公分,花絲有毛茸,第三輪花絲基部具無柄的腺體;退化雄蕊卵形,有柄;子房球形,光滑無毛,花柱細長,長約 0.15 公分,柱頭微小,先端截形。果實球形,徑約 0.3~0.5 公分,基部襯托著先端截斷狀杯狀的殘存花被。花期 1~3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33003020
小葉樟 |
‧拍攝地點: | 南投蕙蓀林場(105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