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胡頹子 | ||||||||||||||||||
|
•中文名稱: |
小葉胡頹子 |
•英文名稱: |
Autumn Elaeagnus,Autumn Olive |
•學名: |
Elaeagnus
umbellata Thunb.(牛奶子) Elaeagnus convexolepidota Hayata Elaeagnus obovata Li |
•科名: | 胡頹子科(Elaeagnaceae)胡頹子屬(Elaeagnus) |
•別名: |
小葉胡頹子,甜胡頹子,牛奶子(四川),剪子梢、甜棗(河南),麥粒子(山東)、剪子果、倒卵葉胡頹子、高山胡頹子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產於華北、華東、西南各省區和陝西、甘肅、青海、寧夏、遼寧、湖北;日本、琉球、朝鮮、中南半島、印度、尼泊爾、不丹、阿富汗、義大利及台灣均有分佈。 |
•分佈: |
台灣中央山脈海拔 2,000~2,800 公尺灌叢中或草原坡地,大禹嶺、翠峰一帶常見。台中、南投、花蓮,生於灌叢中。 |
•用途 | 1.綠化景觀植物。2.食用:果實酸甜可口。3.藥用:性味:子:酸、平、無毒。效用:根:袪風除濕,行氣,行血,止血,利咽,鎮咳。治風濕關節痛,咽喉腫痛,肺膿腫,咳喘,吐血,咳血,便血,胃痛,瀉痢,疳積,黃疸,皮膚濕疹;葉:止咳平喘。止血,消炎。治風濕關節痛,咽喉腫痛,肺膿腫,咳喘,吐血,咳血,便血,胃痛,瀉痢,疳積,黃疸,皮膚濕疹;果實:補益五臟,清熱消渴,收斂止瀉,平喘。治消化不良,瀉痢;根:袪風利溼,消積利咽,止咳止血。治傳染性肝炎,小兒疳積,風濕關節痛,咯血,便血,崩漏,帶下,跌打損傷。 |
•莖: | 灌木,高可達 4 公尺,具有多數分枝;小枝直立或擴展,幼時常帶有銀白色的鱗屑。 |
•葉: |
葉倒卵形,長 2.5~5 公分灌木,寬 1~1.8 公分,先端鈍,但偶而亦有銳者,基部銳或近變形,紙質,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背面有銀白色的鱗屑;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 5~8 枚,較明顯;葉柄長 0.4~0.7 公分,帶銀白色鱗屑。 |
•花: |
花 1~3 枚,銀白色,長 1~1.3 公分,開放時徑 0.5~0.6 公分,叢生,腋生;花柄細長,長 0.4~0.6 公分,有鱗屑;花萼筒長筒狀,長 0.4~0.6 公分,先端有裂片 4 枚;裂片卵狀三角形,長 0.25~0.3 公分,先端銳尖;雄蕊 4 枚,花藥橢圓形,長約 0.2 公分,花絲甚短;花柱具星狀毛,長 0.5~0.7 公分,柱頭長 0.2~0.25 公分,棒狀具腺點狀突起。 |
•果實: | 果實為核果,球形或圓形,長 0.7~0.9 公分,徑亦同,成熟時帶紅色,但具銀白色鱗屑;內有種子一枚,有八稜。 |
•特性: |
落葉性灌木,高可達 4 公尺,枝條多為下垂狀,嫩枝葉密被銀白色星狀鱗片毛。葉互生,柄長 0.3~0.5 公分,葉片紙質,卵形至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2~3.5 公分,寬 1~2 公分,基部闊楔形或盾形,全緣或浪緣,背面密被銀白色星狀鱗片物,並綴布少數黃褐色鱗片物。總狀花序,由 1 朵或 2 朵多數簇生排列組成,腋生,下垂,花小型,具芳香,表面密布銀白色鱗狀毛;花被鐘狀四方形,長 1~2 公分,白色或乳白色,被銀白色鱗片毛,先端四裂,裂片長橢圓狀三角形,長 0.5~0.6 公分;花兩性,雄蕊 4 枚,著生於花冠喉部,花絲極短,花藥淡黃色;雌蕊 1 枚,子房橢圓形,1 室,1 胚株,花柱線形,長 0.8~1 公分,柱頭頂端內彎。果實為核果狀,短橢圓形或近圓形,長 1~1.2 公分,徑 0.8~1.2 公分,熟時橘紅色,散生銀白色鱗屑。花期 10~12 月,果期 2~3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44001090 小葉胡頹子 |
•拍攝地點: | 台中市東勢林場(99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