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朝顏 | |||||||||||||||||||||
|
‧中文名稱: |
屏東朝顏 更多屏東朝顏 |
‧英文名稱: | Ping-Tung Argyreia |
‧學名: |
Argyreia akoensis S.-Z. Yang, P.-H. Chen & G.W. Staples |
‧科名: |
旋花科(Convolvulaceae)朝顏屬(Argyreia) |
‧別名: |
屏東朝顏 |
‧原產地: | 台灣南部屏東山區。 |
‧分佈: | 台灣屏東山區。 |
‧用途: | 1.園藝觀賞用:花期為 10~11 月,容易繁殖,可作園藝賞的爬藤花卉用。 |
‧莖: | 藤蔓植物,莖右向扭曲,直徑可達 8 公分,植株年輕部分略披服貼絨毛。 |
‧葉: |
葉互生,卵形,5.5~17.5* 4~12.5 公分,上部略披服貼絨毛,下部密披服貼絨毛,尖端銳狀,基部近心形,邊緣全緣;網狀脈,中肋旁各有 8~14 對葉脈;葉柄 2.5~8.5 公分長,略披服貼絨毛。 |
‧花: |
花序為圓錐花序,開 1~6 朵花,花柄 2~5 公分長,明顯比葉柄短,小花梗 0.4~0.6 公分長,披服貼絨毛;苞片倒卵狀橢圓形,0.5~0.7*0.2~0.5 公分,外側密披棕色服貼絨毛,內側棕色、光滑;花下垂;萼片 5枚,覆瓦狀排列,球形或長橢圓型,外側為綠色,密披服貼絨毛, 內側綠色、光滑,外側的 2 枚為球狀,0.7~0.9*0.7~0.9 公分,內側的3枚長橢圓形,0.6~0.7*0.5~0.6 公分;花冠寬鐘型,外側為白粉紅色,內側中心為紫紅色,花瓣縱向中心條帶披絲狀毛,其他部分光滑,花冠筒約 3 公分長,裂瓣直徑 4 公分,邊緣波浪皺褶;雄蕊 5 枚,外向,花絲絲線狀,1.3~1.5 公分長,光滑,深入花冠筒嘴部,基部膨大且密披絨毛,花藥背著,粉紅色,0.2~0.3 公分長;雌蕊外向,花柱 1,約 2.7 公分長,柱頭頭狀,2 裂,約 0.2 公 分長,花盤環形,邊緣完整,子房球狀,光滑,約 0.2 公分長,2 室,4 枚胚珠。花期為 10~11 月。 |
‧果實: | 果及種子型態未知。 |
‧特性: |
藤蔓植物,莖右向扭曲,直徑可達 8 公分,植株年輕部分略披服貼絨毛。葉互生,卵形,5.5~17.5* 4~12.5 公分,上部略披服貼絨毛,下部密披服貼絨毛,尖端銳狀,基部近心形,邊緣全緣;網狀脈,中肋旁各有 8~14 對葉脈;葉柄 2.5~8.5 公分長,略披服貼絨毛。花序為圓錐花序,開 1~6 朵花,花柄 2~5 公分長,明顯比葉柄短,小花梗 0.4~0.6 公分長,披服貼絨毛;苞片倒卵狀橢圓形,0.5~0.7*0.2~0.5 公分,外側密披棕色服貼絨毛,內側棕色、光滑;花下垂;萼片 5枚,覆瓦狀排列,球形或長橢圓型,外側為綠色,密披服貼絨毛,內側綠色、光滑,外側的 2 枚為球狀,0.7~0.9*0.7~ 0.9 公分,內側的3枚長橢圓形,0.6~0.7*0.5~0.6 公分;花冠寬鐘型,外側為白粉紅色,內側中心為紫紅色,花瓣縱向中心條帶披絲狀毛,其他部分光滑,花冠筒約 3 公分長,裂瓣直徑 4 公分,邊緣波浪皺褶;雄蕊 5 枚,外向,花絲絲線狀,1.3~1.5 公分長,光滑,深入花冠筒嘴部,基部膨大且密披絨毛,花藥背著,粉紅色,0.2~0.3 公分長;雌蕊外向,花柱 1,約 2.7 公分長,柱頭頭狀,2 裂,約 0.2 公分長,花盤環形,邊緣完整,子房球狀,光滑,約 0.2 公分長,2 室,4 枚胚珠。果及種子型態未知。花期為 10~11 月。屏東朝顏為 104 年在屏東山區發現另一新種。此一新種與鈍葉朝顏(Argyreia formosana Ishigami ex Yamaz.)外觀上的差異處有三:1.花冠形態不同 (全緣 vs. 深裂) 2.花色不同 (淡紫 vs. 白色) 3.花柱與花絲長度不一 (不等長 vs. 等長)。兩者植株型態與生長環境幾乎相同,若不開花,肉眼難辨。花期均在 10~11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18001610
屏東朝顏 |
‧拍攝地點: | 豐原公老坪(110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