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埔姜 | |||||||||||||||||||||
|
‧中文名稱: |
山埔姜 更多山埔姜 |
‧英文名稱: | Fiveleaf Chastetree |
‧學名: |
Vitex
quinata (Lour.) F. N. Williams Vitex quinata (Lour.) Will. var. quinata |
‧科名: |
馬鞭草科(Verbenaceae)牡荊屬(Vitex) |
‧別名: |
山埔姜,布驚、布荊(嶺南),五指疳、五指風、山紫荊『廣西藥植』,烏甜仔、薄姜木、對面烏、麻仔、烏甜(台灣),山牡荊(海南植物志)、鶯歌(海南島植物名錄),大牡荊、Poorasu(泰雅)、Paatti'ttu(排灣)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南部、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及台灣。中國大陸產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 |
‧分布: | 台灣,生長於全島平地至低海拔 1,500 公尺間之荒地、山坡、溪谷,普遍,見於開闊地及森林邊緣。 |
‧用途: | 1.木材用途:其莖材質優良,心材淡灰褐色,具濃臭味,年輪明顯,質堅韌,可供建築、架橋及模型使用。2.薪炭良材:木質堅韌、耐燒,是 薪炭良材。3.藥用:性味:根皮:苦、辛、平。葉:苦、辛、涼。效用:根皮:宣肺排膿,止咳定喘,鎮靜退熱。治咳嗽痰喘,氣促,小兒發熱煩躁不安;葉:清熱解表,涼血。 |
‧莖: | 常綠喬木,高 4~12 公尺,樹皮灰褐色至深褐色;小枝四稜形,幼嫩部分有微柔毛和腺點,老枝逐漸轉為圓柱形。 |
‧葉: |
掌狀複葉,對生,葉柄長 2.5~6 公分,小葉 5 枚 ,偶間有 3 枚者,小葉片倒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頂端漸尖至短尾狀,基部楔形至闊楔形,通常全緣,兩面除中脈被微柔毛外,其餘均無毛,表面通常有灰白色小窩點,背面有金黃色腺點;中間小葉片長 5~9 公分,寬 2~4 公分,小葉柄長 0.5~2 公分,兩側的小葉較小。 |
‧花: |
聚繖花序對生於主軸上,排成頂生圓錐花序式,長 9~18 公分,密被棕黃色微柔毛,苞片線形,早落;花萼鐘狀,長 0.2~0.3 公分,頂端有 5 鈍齒,外面密生棕黃色細柔毛和腺點,內面上部稍有毛,花冠淡黃色,長 0.6~0.8 公分,頂端 5 裂,二唇形,下唇中間裂片較大,外面有柔毛和腺點;雄蕊 4,伸出花冠外,花絲基部變寬而無毛,子房頂端有腺點。花期 5~7 月。 |
‧果實: | 核果球形或倒卵形,幼時綠色,成熟後呈黑色,宿萼呈圓盤狀,頂端近截形。果期 8~9 月。 |
‧特性: |
常綠喬木,高可達 15 公尺,徑 15~30 公分,具多數分枝;小枝細長,直立或斜上昇,略呈四稜形,幼嫩部分被有微柔毛。葉為對生,掌狀複葉,有葉柄;葉柄長 3~7.5 公分,細長;小葉 5 枚,極少數亦有 3~4 枚者,倒卵狀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 8~15 公分,寬 3.5~4 公分,頂生者最大,先端銳尖,基部鈍或略呈心形,紙質,全緣或疏而有不規則粗鈍鋸齒緣;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背面淡綠色;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 5~8 對;小葉柄短,長 0.3~0.8 公分。花多數,小形,淡黃色或帶黃綠色,開放時徑 0.4~0.6 公分,呈頂生的圓錐花序排列;花序長 10~20 公分,密花,有褐色柔毛;長 0.2~0.4 公分;苞片小;花萼闊鐘形,先端淺 5 齒裂;齒片三角形,小;花冠圓柱形,冠筒長 0.5~0.6 公分,先端呈二唇裂,上唇二裂,下唇三裂,中裂片最大,外面具毛茸;雄蕊 4 枚,二強,著,略伸出於冠筒外;花柱細長,挺出冠筒外;柱頭二裂。果實為核果,球形,長約 0.5~0.6 公分,由殘存的花萼包被;種子 4 枚,球形或近似球形。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21015030
山埔姜 |
‧拍攝地點: |
后里區文明路后里國中舊校區(1020719);后里區公館里尾社莊 44 號門前(1031005-106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