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艾

山艾00.JPG
山艾00
山艾02.JPG
山艾02
山艾03.JPG
山艾03
山艾04.JPG
山艾04
山艾05.JPG
山艾05
山艾06.JPG
山艾06
山艾07.JPG
山艾07
山艾08.JPG
山艾08
山艾09.JPG
山艾09
山艾11.JPG
山艾11
山艾12.JPG
山艾12
山艾13.JPG
山艾13
山艾14.JPG
山艾14
山艾15.JPG
山艾15
山艾16.JPG
山艾16
山艾17.JPG
山艾17
山艾18.JPG
山艾18
山艾19.JPG
山艾19
山艾20.JPG
山艾20
山艾21.JPG
山艾21
山艾24.JPG
山艾24

中文名稱:

山艾                                                    更多山艾
英文名稱:  

學名:

Artemisia kawakamii Hayata

科名:

菊科(compositae)蒿屬(Artemisia)

別名:

山艾(台灣植物誌),川上氏艾(台灣植物誌)
原產地: 臺灣特有種。
分佈: 生於台灣海拔 2,700~3,900 公尺地區的曠地、礫質坡地及乾旱的荒坡等
用途: 1.觀賞:外型優雅,具觀花、觀葉效果,可作為中高海拔地區花塢的觀葉植物。2.藥用:可止血、治頭痛、痛風、皮膚癢等。並可驅蚊蟲、驅邪解噩還可以把艾草拿來做為藥草浴。性味:葉:苦、辛、溫。效用: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久痢,月經不調,胎動不安;老葉:治艾絨,供針灸用。(參考)
莖: 半灌木狀草本。主根稍肥厚,長,狹紡錘形,側根細少;根狀莖稍肥大,直徑 0.5~1.5 公分,黑色,常有多枚基生葉的葉柄殘基。莖少數至多數,成叢,基部稍彎曲,高 8~25(~30) 公分,上部分枝,枝長 7~8 公分;莖、枝初時被絹質絨毛,後漸稀疏。

葉:

葉厚紙質,上面初時被絹質絨毛,後漸稀疏,背面密被白色綿毛;基生葉卵形或寬卵形,蓮座狀著生,二回羽狀全裂,具長柄,花期常萎謝;莖下部與中部葉長圓形或橢圓形。長 2~4 公分,寬 1~2 公分,(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具 3(~4) 枚裂片,每裂片再羽狀全裂或 3 全裂,小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斜向前或稍彎曲,長 0.5~2(~3) 公分,寬 0.05~0.1(~0.2) 公分,綠色,先端銳尖,基部寬楔形,葉柄長 0.5~2 公分,基部稍寬,半抱莖,無假托葉;上部葉小,3 全裂;苞片葉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 0.3~1.5 公分。

花:

頭狀花序半球形或寬卵形,直徑 0.4~0.45 公分,具短梗,梗長 0.2~2.0 公分,基部有小苞葉,偏一側生長,花後下垂,在莖端或在短的分枝上 8~12 枚排成疏散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部組成狹窄、疏散的總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總苞片 3 層,內、外層近等長,外、中層總苞片卵形,背面多少被綿毛,邊緣膜質,褐紅色,內層總苞片倒卵狀楔形,淡紅色,邊緣寬膜質;花序托半球形;雌花 8~12 朵,花冠狹管狀,簷部具 2~3 裂齒,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 2 叉,叉端尖;兩性花 18~25 朵,花冠管狀,簷部外反,花藥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或微有不明顯的短尖頭,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 2 叉,叉端截形,並有睫毛。花果期 6~11 月。
果實: 果實為瘦果,倒卵形。

特性:

草本,莖高可達 30 公分,基部短被毛,幼嫰時被長柔毛,成熟後無毛。葉具柄,柄長 0.5~2 公分;葉片長 2~4 公分,寬 1.4~1.8 公分,二回羽狀深裂,裂片延長,最小裂片寬 0.06~0.1 公分,先端鈍,初時被柔毛,成熟後無毛,下表面密被白毛。頭狀花序徑約 0.4 公分,球狀鐘形,呈窄圓錐狀排列,花序軸長 0.2~2 公分;總苞疏被毛,紫色;總苞片 3 輪,長約 0.2 公分,卵圓形;舌狀花雌性,花冠長約 0.15 公分,無毛;兩性花花冠長約 0.2 公分。果時為瘦果,長約 0.14 公分,長橢圓形,頂端具長簇狀毛。花期 6~10 月。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9013100 山艾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2386山艾 p1193 國立編譯館主編
鐘詩文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七卷 山艾 p214 貓頭鷹出版社
https://taieol.tw/pages/40238 山艾
中國植物誌 第 76(2) 卷 141 頁  PDF   山艾
https://baike.baidu.com/item/山艾/8871838 山艾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艾 92年10月446頁(參考)

拍攝地點: 合歡山克難關台14甲線路旁山溝上(1090711)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