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上氏小蘗

台灣小蘗-綠葉1.jpg
台灣小蘗-綠葉1
台灣小蘗-黑實8.jpg
台灣小蘗-黑實8
台灣小蘗12.jpg
台灣小蘗12
台灣小蘗-黑實4.jpg
台灣小蘗-黑實4
台灣小蘗-黑實3.jpg
台灣小蘗-黑實3
台灣小蘗-黑實2.jpg
台灣小蘗-黑實2
台灣小蘗-黑實1.jpg
台灣小蘗-黑實1
台灣小蘗-紅葉0.jpg
台灣小蘗-紅葉0
台灣小蘗-花10.jpg
台灣小蘗-花10
台灣小蘗-花04.jpg
台灣小蘗-花04
台灣小蘗-刺.jpg
台灣小蘗-刺
台灣小蘗13.jpg
台灣小蘗13
台灣小蘗-黑實6.jpg
台灣小蘗-黑實6
台灣小蘗09.jpg
台灣小蘗09
台灣小蘗08.jpg
台灣小蘗08
台灣小蘗07.jpg
台灣小蘗07
台灣小蘗06.jpg
台灣小蘗06
台灣小蘗05.jpg
台灣小蘗05
台灣小蘗04.jpg
台灣小蘗04
台灣小蘗02.jpg
台灣小蘗02
台灣小蘗00.jpg
台灣小蘗00
‧中文名稱: 臺灣小蘗
‧英文名稱: Kawakami Barberry,Taiwan Barberry
‧學   名: Berberis kawakamii Hayata
‧科   名: 小蘗科(Berberidaceae)小蘗屬(Berberis)
‧別   名: 台灣小蘗、台灣蘗木、密葉小蘗、黑果小蘗、川上氏小蘗
‧原產地: 臺灣。
‧分布: 台灣小蘗為台灣特有種,特產臺灣中央山脈海拔 2,200~3,500 公尺地區。喜生於邊坡或岩屑地,常與台灣馬醉木、紅毛杜鵑、高山芒等形成次生灌叢社會,常散生於道路旁及草生地。
‧用   途: 1.觀賞用:觀賞價值極高之植物。2.藥用:葉可治蛇毒;將葉搗碎後塗抹於傷患處,能減輕蛇毒的傷害。根、莖含有小蘗鹼及棕櫚鹼,可供藥用。性味:全株:苦、寒。效用:全株:清熱瀉火。主治濕熱,痢疾,口瘡,瘡瘍腫毒;葉:解熱。
‧莖: 常綠灌木,高 1~2 公尺;多分枝;老枝圓柱形,暗灰色,幼枝有稜,淡黃色,有三枚堅硬的刺,長 1.5~2 公分,與枝同色。
‧葉: 葉 3~5 枚簇生於枝端,革質,橢圓形、卵狀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至倒卵狀長圓形或倒披針形,長 2.5~4.5 公分,寬 1~1.5 公分,先端急尖,具 1 刺尖頭,基部楔形,上面暗綠色,中脈明顯凹陷,側脈清晰可見,背面淡綠色,中脈明顯隆起,側脈不顯,兩面網脈顯著,不被白粉;葉緣通常平展,每邊具 3~8 刺齒,有時具 1~2 刺鋸齒;近無柄。
‧花: 花 7~15 朵簇生於葉腋;花梗長 0.5~1.2 公分;花黃色;小苞片披針形,先端漸尖,長約 0.25 公分,寬約 0.1 公分;萼片 2 輪,外萼片披針形或卵形,先端漸尖,長約 0.35 公分,寬約 0.2 公分,內萼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先端漸尖或純,長 0.8~0.9 公分,寬約 0.35 公分;花瓣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約 0.4~0.5 公分,寬約 0.32 公分,先端全緣或淺銳裂,基部楔形,具 2 枚分離腺體;雄蕊藥隔先端微延伸,花藥二室,瓣狀開裂,截形;胚珠 2~3 枚,具短柄。花期 3~5 月。
‧果實: 漿果橢圓形,長約 0.9 公分,直徑約 0.5 公分,頂端具短宿存花柱,微被白粉,熟時黑色,宿存柱頭近無柄,故又名「黑果小蘗」;種子2~3 枚。果期 8~10 月。
‧特徵: 常綠灌木;多分枝,小枝有稜,具有三枚堅硬的刺,長 1.5~2 公分。葉 3~5 枚簇生,革質,卵狀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長 2~5 公分,寬 1~1.5 公分,葉尖銳形、有刺,葉基銳至楔形,每邊有 3~8 刺狀鋸齒,具短硬。花黃色,7~15 朵簇生;萼片 5,披針形;花瓣 5 枚。漿果橢圓形,熟時黑色,宿存柱頭近無柄,故又名「黑果小蘗」。特產本島 2,500~3,000 公尺山區。喜生於邊坡或岩屑地,常與台灣馬醉木、紅毛杜鵑、高山芒等形成次生灌叢社會。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37001040 灣小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048灣小 p1024國立編譯館主編
呂理昌 著 玉山花草-玉山國家公園中高海拔植物的四季景觀 川上氏小蘗 P 76

中國植物誌 第 29 卷 第 133 頁 PDF 灣小
https://baike.baidu.com/item/灣小 灣小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臺灣小蘗 92年10月202頁

拍攝地點 玉山排雲山莊往玉山主峰步道旁(971202)。石門山-花(980424)

 回首頁